一位游客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寺廟藝術展區觀賞壁畫“彌勒佛的樂園”。 捷克佳/攝
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藝術館中國文物展被指“盜墓展”風波尚未平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館展品的身世問題再度引發外界質疑。
最先對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品提出疑問的,是加拿大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環球郵報》。1月19日,該報引述中國學者董林夫兩年前在多倫多大學出版的《雙重文化與信仰》一書中的內容稱,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明知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禁止文物出口,卻依然知法犯法,將價值連城的中國古董走私到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3天后,《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冒雪驅車來到位于多倫多鬧市區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一探究竟。
館方自夸藏品勝過中國國內
買一張20加元(約合140元人民幣)的通票,多倫多標志性建筑“水晶新翼”內的中國文物便可一覽無余。負責接待的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亞洲美術部主任克拉斯·路易特布克,據這位中文名叫“魯克思”的中國傳統建筑和繪畫專家介紹,這座五層高的博物館中有三層用于展覽各國珍寶,現有600多萬件各種藝術品、考古學及自然科學收藏品。其中,中國文物館占據一樓主展廳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并按主題設有四個彼此間沒有明顯隔斷的展區。也許由于下雪的關系,偌大的中國展區只有五六個人在參觀。
“很多中國博物館也沒有我們的藏品豐富,除中國本土外,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魯克思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對《國際先驅導報》介紹說,目前館內的中國文物約有3.5萬件,其中約有2200件精品被陳列展出,其余的都在庫房供專業人員研究。
這些中國文物大部分是通過三個人之手收集的,而懷履光、明義士是其中兩個。跟懷履光一樣,明義士也是引起頗多爭議的一名加拿大傳教士,他的主要收藏品是中國甲骨文。
文物多來自山西和河南
進入中國文物館,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便是以懷履光命名的中國寺廟藝術展區,主要陳列13世紀后期中國寺廟壁畫,以及同時期佛教和道教的木雕文物。
在展區的墻壁上,分別鑲嵌著三張巨幅壁畫。其中最大的一幅名為“彌勒佛的樂園”,在這幅寬11.6米、高5.8米的壁畫上,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展區內展板文字顯示這張壁畫來自山西(稷山)興化寺,是中國古代元朝寺廟壁畫中的精品。分列兩側的壁畫尺寸也不小,藏品疑來自山西(平順)龍門寺。為了保護這些文物,除了壁畫前面設立小柵欄外,燈光也比其他展廳昏暗,且不允許用閃光燈拍照。
“展品大部分都來自是山西和河南?!濒斂怂冀榻B說,展區以懷履光主教命名是因為他是加拿大圣公會第一個派往中國的傳教士,“不過那些木雕和他沒有關系”。
據史料記載,懷履光在1909年至1934年間被委派到中國河南傳教,在開封、商丘、洛陽等地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還開展了一些慈善和社會救濟工作。1934年回到加拿大后,懷履光成為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主任,并擔任多倫多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
“當時的發掘就是今天的盜墓”
在中國文物展廳,懷履光的影子隨處可見。其中來自河南洛陽的東周文物設有兩個專門的展柜,藏品介紹上表明文物大多由懷履光收集。
1928年,洛陽東周大墓遭到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等人的瘋狂盜掘。懷履光以傳教士的身份替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前后歷時6年,共發掘8座大型木槨墓,出土文物多達數千件,一大批東周王室珍寶從此流散海外。
對此,魯克思承認,懷履光不是考古學家,按照現在的說法,那些文物的發掘都是盜墓。但他辯解道:“當時民國時期的政局較為混亂,懷履光并沒有偷偷收集,而是和時任河南省博物館的負責人有很好的關系。懷履光也認識很多中國學者,彼此之間有合作,經常將一些青銅器的銘文、拓片給中國專家,請他們鑒別、翻譯及解釋。”
鄰近的展區是以馬休斯命名的雕刻藝術展,陳列品以佛教文物為主,既有石雕、木雕、陶瓷、玉器等藝術品,亦有青銅鑄造的塑像,橫跨中國古代雕刻藝術歷史兩千年。第三個展區是中國通史展,以坦南鮑姆名字命名,去年11月23日,卑詩省維多利亞藝術館展出的500件中國文物,都是他和明義士搜羅的。
中國通史展區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館的重中之重,大多數中國文物都在此陳列。大約20多個玻璃展柜,陳列著2000多件中國各個朝代的珍稀精品,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晚期,青銅器、陶器、瓷器等各種藏品令人目不暇接。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每件文物都是放在透明玻璃內,并沒有特別的安保措施,至少從表面上看不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