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利益之爭
2004年11月,盤古文化研討會在桐柏縣召開,當時馬卉欣在會上提交了他的兩本專著,得到中國文聯有關領導的賞識,與會專家建議桐柏縣申報“中國盤古之鄉”,于是當地政府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并于2005年5月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正式命名。此后,該縣對盤古文化進行了更為全面的挖掘和包裝。一個客觀情況是,2007年在該縣舉行的經貿洽談會上,直接吸引到資金20億元。
與桐柏相鄰的泌陽坐不住了。泌陽縣境內也有一座盤古山,歷朝歷代傳下來的盤古傳說也不少,為什么由桐柏獨占盤古文化?經過努力,2005年12月底,泌陽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批準為“中國盤古圣地”。
在采訪中,馬卉欣和張正都向記者表示,桐柏和泌陽兩縣大打盤古神話牌,給盤古著書立說,無非就是想深挖文化資源,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圖給本地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此間,曾有專家提出在較短時間內將盤古文化切割成兩塊“分侍二主”是否合適,也有民眾質疑申報的人為因素所占比重過大,審批程序不透明。更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在類似“神話傳說之鄉”的認證和頒發上沒有一個規則可尋,應該創設一個規定像專利權一樣來規范這種認證,在不同地域共有同一個神話傳說的情況下,先申報先審批下來的地方享有這種權利,而后來者不得重復申報,以免造成名稱的混亂、濫用和不必要的爭論。
共享還是獨有
給兩地都頒發證書認定為盤古的“家”,向云駒認為無可厚非。“傳統文化應該共享而不應該獨占。”向云駒說,在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這個過程中,出現民間文學作品侵權、商業炒作、利益驅動等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大家對如何保護民間文化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在回答記者關于民眾質疑申報的人為因素所占比重過大,審批程序不透明的問題時,向云駒解釋說:“我們對民間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審批程序也是很嚴格的。近幾年我國中原地區發現了多處活態神話集中地,如果當地政府足夠重視,遞交了申報材料,我們民間文藝家協會就會本著集中性、特色性等原則,組織專家到當地進行實地考察,并撰寫詳細的考察報告,協會則根據各方匯總的報告進行嚴格審批。現在我們國家充分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性,將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北京奧運會期間,秀水街的傳統服飾、絲綢等又成了外賓的搶手貨,這都體現了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復興跡象,畢竟,文化觀念的進步也有一個過程。”
在談到桐柏和泌陽的盤古發源地之爭,向云駒說自己也一直在關注,他強調,“神話傳說不能叫發源地,而只能是集中地,它與歷史學不同。歷史學強調發生地點和時間的唯一性,而作為民俗學的神話故事,不能簡單地說他發源于哪個地方。比如盤古開天的故事,南方一些地區也曾有,所以只要當地有傳說、有故事、有遺跡、有信仰,就應給予承認。”
當記者問到如何保護民間文化時,向云駒說,一個是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出臺相關法律來完善和約束保護的行為,比如民間文學作品的保護條例,另外就是要不斷提高各方人士對文化價值的認識,當地政府不要只從經濟效益和個人得失方面考慮問題。保護傳統文化應從傳承著手,全民共享而不是獨享和霸占。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逐漸成為百姓眼中的熱詞,傳統文化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立法還不完善,出現爭議也許難以避免。解決爭議,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專業人士共同努力,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的提高。
“出現爭議并不是壞事。”向云駒這樣說。(作者:王地 王偉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