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師”學徒少之又少
“非遺”傳承形式多為師傅帶徒弟,而學藝艱苦、工資待遇低、學藝周期長,即使有年輕人入行,半途而廢者甚眾,成材率不高。
最近兩個月,玉雕大師高兆華正在和自己的弟子合作一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作品。石頭是臺山黃蠟,拳頭大一塊就要1萬多元,而作品完工后,價值可能翻10倍以上。“我們主要是幫別人做,掙一點辛苦錢。”高兆華說,跟他合作的徒弟是云南人,已學了兩年多,“不容易了,很多人學幾個月一年多就不愿意學了。”
然而,這個云南的徒弟技術仍未過關,師傅認為,他離學成還有兩三年時間。高兆華自己成立了工作室,為了讓徒弟們安心學藝,給6名弟子每人每月不少于2000元的工資。“工資很不錯了,工作又不是太累。”高兆華說,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學徒在剛踏入玉雕門檻一年半載后便離師而去,“沒辦法,學這個手藝得三五年,但學出名堂沒十年二十年是不行的,我總不能約束徒弟們幾十年吧。”他說,原來跟自己一起在南方玉雕廠做工的人中,不乏技術成熟者,可從事玉雕的人寥寥無幾,“連熟手都去做玉石生意了,哪里能賺錢人們肯定往哪去,不能強求。”
高兆華說,在跟他學藝的年輕人中,以云南人居多,廣州人很少,不過,他已不考慮徒弟來自何方,“最重要的是廣州玉雕這個手藝傳下去,不能失傳了。”
與高兆華情況相似,花都區花山鎮鐵山村灰塑藝人邵成村自小隨父學藝,灰塑技藝嫻熟,曾與父兄參與陳家祠和廣州不少廟宇、祠堂、大宅制作和灰塑修復,他組建的灰塑施工隊足跡也遍布珠三角和港澳地區。然而,現在幾乎沒人愿意跟他學灰塑。
邵成村表示,這歸結于灰塑藝人收入太低。“因為現在幾乎沒有商品房用灰塑來裝飾,當然從事這一行的藝人也沒有什么出路。”所以,對廣州灰塑這個“非遺”項目來說,傳承問題嚴峻。
政協專題調研組發現,“非遺”項目,尤其是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傳承形式多為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而學藝艱苦、工資待遇低、學藝周期長等因素使得不少老藝人都不愿讓子女繼承父業。即使有年輕人入行,半途而廢者甚眾,導致成材率不高。同時,廣州全市的職業學校目前無一開設手工技藝專業,更讓傳承“非遺”項目的生源少之又少。
政府補貼“非遺”大師
“非遺”項目傳承向來以社會為主,不少專家建議政府采取給傳承人實質性幫助的方式穩定“非遺”項目傳承,并扶持相關產業發展壯大,激勵更多人涉足“非遺”行業。
廣州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曾到江浙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研組發現,揚州市對傳承人實施搶救性保護措施,包括直接給予工藝師補助: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每月補助1200元,省級800元,市級600元,直接用于傳承人的生活和傳習活動。
調研組建議,廣州市在培養傳統工藝行業傳承人方面,除了鼓勵師傅帶徒弟外,還應采取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培訓班,職業院校可以根據企業需求設置課程,政府對經濟困難的學生采取減免學費和給予生活補貼的方式支持其學習相關技術。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不少專家都傾向于政府采取給傳承人實質性幫助的方式穩定“非遺”項目傳承,同時,政府對遺產傳承人也要扶持與監管并重,不僅制定嚴格的傳承人標準,還要對經費的使用承擔指導、管理之責,并監督該項遺產傳承的狀態。
然而,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護“非遺”并非政府補貼那么簡單,因為“非遺”項目傳承向來以社會為主,因此,政府可以在其相關產業,如傳統工藝美術方面加強扶持,將產業做大,“產業發展好了,原來的大師們就穩定下來,也會有更多的人涉足這個行業。”
廣州市副市長徐志彪日前表示,廣州正在普查和建立“非遺”項目名錄,同時,將詳細建立“非遺”項目傳承人檔案,制定有關扶持政策,特別是對一些傳統工藝、絕活絕技,將給予大師們名譽和物質獎勵。他說,廣州市將制訂特殊政策,將“三雕一彩一繡”的生產制作作為特殊文化產業,在稅收優惠和研發、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予以專項資金扶持。同時,廣州市將加快制訂、出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藝術津貼(補貼)管理辦法》等扶持性的辦法、法規。 (閆業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