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單調嚇退年輕學徒
現在,欖雕入選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方面顯示欖雕的價值得到了重視,但另一方面也是欖雕藝術瀕危的信號。
曾昭鴻介紹,制作欖雕需要五個步驟,選料、開杯、打磨、著色和包裝。“以前打磨用的都是象牙粉,現在都找不到材料,只能用刀慢慢削了,一個最普通的兩厘米長的小葫蘆就要打磨兩個多小時。”說到這里,曾昭鴻拿出他的十幾把刻刀,每一把都有二十厘米長,每一把都不一樣,有圓的、彎的、尖的,各有用途。“用的時候難免會刮傷,起泡、長繭都是很正常的。”曾昭鴻抬起兩只手給記者看,由于常年握刀雕刻,曾昭鴻的拇指和無名指上已經磨出了老繭。由于制作一個欖雕非常耗時,就是加工小小的一顆兩三厘米長的欖核也能耗時一天,有時候圖案復雜一點,甚至還得花上兩三年的時間,加之欖核體積細小,常年雕刻對視力的傷害非常大。
曾昭鴻說他曾招過幾個年輕人為徒,可沒有一個堅持過2周,就全都自動消失了,“年輕人都不愿意做這種既辛苦又回報較低的工作。”所幸,曾昭鴻的兒子現在也開始繼承父親的技藝,這也讓曾昭鴻有了一些安慰。
原料缺乏無欖可雕
在當天民間藝術展示攤位上,擺放著他們兩父子最得意的作品———中華世紀龍船。雖然這艘船只有巴掌大,可是從構思到完工足足花費了四年時間,船身更用超過兩百個欖核組合雕刻而成。據悉,這艘龍船曾經在去年獲得第三屆廣州市工藝美術精品評比金獎。曾有人出價7位數想買下這艘欖雕船,曾昭鴻還是沒舍得賣出。
在后繼乏人的同時,欖雕的原料———欖核也面臨著“斷貨”的危險。曾昭鴻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用的烏欖核很多都是以前留下來的,現在的欖核都很小。”記者看到,一顆20年前最小的欖核也有三四厘米長,現在最大的也只有兩厘米左右。
曾昭鴻介紹,欖雕的欖核以大為好,這樣做出來才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但由于現在大批的烏欖樹被砍伐,能夠用于雕刻的欖核越來越少,“大欖核越來越少了,很難找到適合雕刻的欖核。”(亓欣欣 符超軍 譚瑋 謝強鄧莉)
小資料 廣州三大類“非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和民間民俗節日三類。目前,在表演藝術中,除粵劇、廣東音樂外,咸水歌、黃閣麒麟舞、木魚書說唱、鰲魚舞等都面臨傳承和發展脆弱問題。而傳統工藝美術更是全行業不景氣,傳承已成難題。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紅木雕刻、彩瓷和刺繡等“三雕一彩一繡”最具代表性,當前,行業內原有10家國有企業僅大新象牙工藝廠靠出租廠房、少量生產來勉強維持,全廠職工也減至56人。相對而言,廣州市的民族節日傳承方面比較好,沙灣飄色、番禺水色、迎春花市、乞巧節、廣州重陽登高、扒龍舟、盤古王誕和波羅誕等都得到了良好的挖掘和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