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講座節目——增加互動突破困境
張立表示,其實全國有不少類似于《百家講壇》的節目,“北京臺有《中華文明大講堂》,上海紀實頻道有《文化中國》,江蘇城市頻道有《萬家燈火》,安徽某地面頻道有《興安大講堂》。我最近同這些欄目的制片人交流,他們表達了和《百家講壇》一樣的困惑,就是如果有名的學者去講,收視率就很高,但是沒名氣的人講,就會很低。他們都在紛紛尋找突破之路。”
張立告訴記者,《新杏壇》于2007年9月22日開播,開播伊始收視率也很低,“但是自從紀連海來講齊文化之后,收視率就一路上升。此前已經播出的是紀連海講齊國國君,上周紀連海又來濟南錄了齊國名相,相信收視率也一定會不錯。”《百家講壇》收視率的下滑也讓張立早早開始思索如何才能突破文化類節目的困境,“思考很久之后,我們認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要突破一人講課的形式,增加節目的交流和互動。”
草根講座——挑戰《百家講壇》非易事
《百家講壇》之所以引人關注,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處的央視這個大平臺,閻崇年被掌摑后,一直自覺沒有“話語權”的草根學者則開始“大顯身手”——一位自稱“青年學者韓江雪”的人在博客中貼出了自己主講的《從靖康恥到風波亭——公元1111年-1141年中國歷史大動蕩》視頻,以挑戰《百家講壇》。
這段長達數小時的視頻迅速引起廣大網友的熱議,有人支持,也有人不以為然。日前,視頻中的主講人韓江雪在博客中解釋了他這番做法的初衷。他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給民間的思想表達尋找一條出路。
有專家表示,從知名度、演講水平、技術水平等各方面看,草根講壇還是沒法和《百家講壇》相比。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則表示,網上的草根講堂的確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的平臺,但是難免魚龍混雜,因此加強監管力度也很重要。
與零星的草根講堂不同,規模頗大的“網上大講堂”則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今年5月底,新浪、搜狐、網易、TOM、千龍、中華、西祠胡同、和訊、奇虎和貓撲10大網站,聯手推出了“網上大講堂”。這個“講堂”涵蓋了很多社會熱點問題。比如,當前股民人數增加很快,“網上大講堂”就請資深股評人士談一談“全民炒股”的問題;最近幾年收藏很受老百姓關注,“網上大講堂”就請了收藏界人士來講一講古代瓷器的鑒別和收藏。相關人士表示,網上的這種可以鑒定主講人身份的“講壇”,既規避了欺騙性信息,又能讓觀眾有實際收獲,是一種值得大力發展的傳播形式。
未來去向——收視率低了也未必就“死”
不過,對于《百家講壇》這樣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不少人覺得雖然有問題,也應該保留。省城某高校一位姓周的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百家講壇》本來就應該是個高端的文化節目,不能因為收視率低了就撤,“熒屏上不能全是泛娛樂化的東西,純文化的可以被擠壓,但應該有自己的位置。”與周博士一樣,在省城某出版社工作的楊編輯也表示,作為一檔學術性文化節目,“《百家講壇》的常態應該就是低收視率的。只不過當易中天、于丹這些明星人物出現的時候,《百家講壇》才真正火爆起來。現在它又歸于平靜,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但是我相信,這個學術性文化欄目是不會輕易‘死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