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市場在“領弦”
●市場和政府都是藝術工作者存在的命根。
●不能走“得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屬”那條老路。
●不懂的事,就別做。
解放周末:2007年,您參加全國“兩會”,在和中央領導座談時,說了一句話:“文藝由市場領弦。 ”在本山集團的發展中,市場意味著什么?
趙本山:二人轉文化從三百年前開始就是市場的產物,我自己本來就是民間藝人,十幾歲就唱,一直唱到今天,我本人就是從市場中走來的。到了現在,市場當然也不能忘。
我當時成立劇團,把它注冊在省文化廳,但我們不想拿政府一分錢。我們自負盈虧,不靠政府養著,做得不好就自己往里投錢,這樣自己就會有壓力,就會努力。我們選了這么一條路,選擇了這么一個最地道的民間二人轉的方式來闖入市場。
解放周末:您怎么看待市場和政府的關系?
趙本山:其實市場和政府都是藝術工作者存在的命根。無論如何,就算你把市場做得再好,離開了政府這一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好,必須在心里有這個清醒的把握。
政府是希望讓觀眾快樂的,但如果完全取悅于觀眾而忘記政治也是不行的,這當中有一個導向問題,要考慮分寸。把握好分寸,就是一種文化態度。我們希望拿出的作品政府喜歡,百姓也喜歡,這兩者其實并不矛盾。大前提是要把握住一條,要在講政治的環境下生產藝術。不可能脫開一切,只面對觀眾,觀眾想聽啥我就說啥,這是不對的,導向不對。
有人說,趙本山當初搞“本山杯”二人轉大賽,是因為他看到了二人轉能掙錢。崔凱說:“其實不是。他當時的出發點就是回報母體藝術,沒想到這么遠。 ”
然而,也正是在對二人轉的拯救過程中,趙本山發現,走市場化道路不僅能讓二人轉存活下來,還將二人轉推向更廣闊的天地。于是,他開始尋求超越與突破。
2003年4月,趙本山以二人轉大賽招至麾下的幾十名優秀二人轉演員為班底,成立了遼寧省民間藝術團。隨后,他掏錢租下“沈陽中街大舞臺”,借電視劇《劉老根》的轟動效應,高舉“綠色二人轉”旗幟,辦起了“劉老根大舞臺”,由此開始了他的悉心經營。
作為最早試水的民營藝術團,遼寧省民間藝術團是文化部第一批掛牌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之一。雖然從成立之初便直屬于遼寧省文化廳,但藝術團走的是產業化道路。
劇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曾經有領導表示,愿意在建團初期給予一些資金上的支持。但趙本山拒絕了——他下定決心要辦一個真正市場化、有活力的藝術團。他對崔凱說:“我們不靠政府給點小錢過日子,要靠市場求生存求發展。 ”
過去,不少文化單位辦成了政府的附屬物、政府的文工團。人們戲稱“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得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屬”。趙本山說,“我們不能走這條老路。 ”遼寧省民間劇團作為一個獨立法人,誕生之初就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最直接的一個例證就是:演出從不贈票。即使政府官員來也得買票,趙本山的朋友來,也由他自掏腰包請客。
面向市場,活力倍增。有數據顯示,如今的國有國家級院團平均每年演出100場左右,收入2000萬元左右。而本山傳媒的演員300多人,2007年演出就達1990場,收入5800萬元,每年起碼拍兩部電視連續劇,超過了任何一家國家級院團。
面向市場,認清優勢。本山集團最初以演出二人轉、拍攝農村劇起家,在贏得了一次次市場好評后,2005年趙本山嘗試入主遼足。然而,一連串遭遇讓他迅速認清了自己:“我們必須做自己熟悉的事,在行的事。 ”
2009年,本山傳媒投拍歷史題材的《關東大先生》,原本躊躇滿志,但市場卻給他亮起了黃燈。這讓趙本山認識到自己在藝術創作領域也并非樣樣精通: “二人轉我懂,拍個農村戲我懂,講個快樂的故事我懂,其他我不懂,不懂就別做。 ”他很快調整策略,重新回到擅長的農村題材上。
由市場“領弦”,雖然有風風雨雨,但方向正確,路子走對,必然收獲頗豐。以2008年為例,本山傳媒集團旗下的遼寧省民間藝術團的演出收入達9660萬元,向國家上繳利稅1752萬元。如今,到沈陽劉老根大舞臺樂呵呵地看一場二人轉,已經成了絕大多數外地游客毫不猶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