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今日發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的文章稱,繼去年全國12個省級電網拉閘限電后,今年前三季度已經出現了21個電網拉閘限電的新紀錄。電力供應緊張再次被提上日程。
缺電的主要原因既有其必然性原因,如電力投資不足,新增電力投產速度明顯與電力需求增長不相匹配,工業和高耗電產業高速增長,電網輸配能力不足,空調負荷快速增長,電煤價格糾紛造成局部電煤供應緊張;也有一些偶然性原因,如高溫干旱少雨造成水電出力不足,電網突發事故。但究其根源,在于對電力市場缺乏科學的研究。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全國性的電力短缺,文章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加強宏觀經濟調控,防止出現投資過熱和經濟過熱。從中國過去的兩次經濟過熱情況看,都是經歷2到3年電力消費增長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后出現的。目前有些行業比如汽車、鋼鐵、建筑、房地產和化學行業,發展過熱的跡象比較明顯,而這些行業大都屬于高耗電部門。
兼顧電力發展和結構調整。從總體看中國電力工業還需要大力發展,發展還是第一位的;中國電力工業結構不夠合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剛剛建立,市場和供求關系難以主導所有經濟活動,應避免生產能力過剩和生產能力重復建設。
客觀、科學地研究未來中國的電力市場。世界各國的電力發展歷史表明,處在工業化加速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電力消費增長率超過經濟增長率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中國今后的電力消費彈性系數需要保持較高水平。對電力消費出現高速增長期做好必要準備。
準備部分建設周期短的電力項目,以應對經濟的超速發展;同時,保持對需求變化的持續預測和跟蹤,及時對建設規模進行有效調整,建立及時、有效的電力預報、預警機制。
針對電力負荷變化特點,重點注意解決峰荷能力不足問題。分別安排不同負荷類型的電力項目,防止單純強調基荷能力。盡快采用用戶和上網分時電價。
加強節電力度。有關分析認為,如果在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方面加強引導,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盡快向低能源強度方向轉變,同時加強節能,全面提高能效,中國可能以低得多的電力消費增長,達到GDP翻兩番的經濟增長目標,同時帶來環保,經濟效益,能源安全等一系列的效果。
中新網 2003年1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