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力行業日前對2003年發電項目進行盤點時發現:僅在內蒙古自治區,半年內就提出規劃發展項目50個,規劃裝機容量超過4000萬千瓦。
電力規劃科學院原院長呂偉業指出:2003年電力行業“廠網分開”的改革立足于打破發電環節的壟斷。一年來,發電環節初步打破了壟斷,然而在發電項目的競爭中卻暴露出許多新問題。
2003年初,為應對已出現的電力供需再度偏緊的局面,國務院調整了電力建設“十五”規劃,計劃后三年內每年新開工電源建設項目不少于2500萬千瓦,力爭3000萬千瓦。
一時間,電源建設非?;馃?。電力建設市場中,除了拆分后的5大發電集團擔當“領頭羊”角色外,香港華潤、國華電力、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和山西國際電力投資公司、北京國際電力投資公司、浙江能源開發公司等地方電力投資主體尤為活躍。最引人注目的是,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也開始加入到發電項目的爭奪戰中。
眾多的投資主體為爭奪有限的資源而角逐,帶來的是巨額資本和激烈的競爭。2003年進入電力建設市場的資金已超過2000億元,接近2001年、2002年兩年的投資總和。
2003年電力建設投資主體多、投資金額多、簽約項目多已成一大特點。這些現象在缺電形勢下本來值得高興。然而在高興之余,也出現了這樣的事情:
面對這場資源爭奪戰,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一女多嫁”策略,在有限的空間內布下多個發電項目。各投資主體形成了一股通過投資電力建設項目搶地盤、占資源的熱風。
發電設備價格也隨之大幅上升。30萬千瓦機組設備費用提高了30%左右,60萬千瓦機組設備費用提高了40%至50%,有的甚至翻番。
發電項目建設熱本來可以緩解近幾年的缺電。然而由于電力涉及到土地、安全、環保、技術、資源等眾多方面。一哄而上的結果又會對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電力專家呂偉業指出,其一,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會在無序競爭中被白白浪費,加劇我國資源短缺局面。其二,電力建設過熱會刺激已存在過熱苗頭的鋼鐵、制造等行業的進一步升溫,埋下經濟過熱的隱患。其三,集中開工帶來的必然是集中投產,會在幾年內形成新的暫時的過剩狀況。電力市場的大起大落,最終會損害所有市場主體的利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說:“電力的發展事關國計民生,盲目限制不行,盲目發展同樣不行?!保ǔV均i)
新華網 2004年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