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大部分是從海拔在4000~5000米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帶通過的,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土壤層稀薄,草皮一旦破壞,地表很快就會變成沙礫的土地,再想恢復是很困難的
“我們不能說青藏鐵路開通后,一定會給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帶來多大的影響。但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事先有所考慮,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日前,孫鴻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強調:“西藏的生態一旦破壞的話,幾乎是不可逆轉的。”
有關青藏高原的研究,孫鴻烈可謂“泰斗級”的人物。自1961年開始,孫鴻烈先后幾十次到高原考察。他主持編寫了《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34部)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等一系列專著。
通車將引發的幾種環境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目前西藏各地市、各部門正在圍繞鐵路做文章,醞釀各自的發展思路,并提出了“青藏鐵路經濟帶”的構想,以及鐵路通車后的招商對策和依托鐵路開辟內地市場等設想。你對此有何建議?
孫鴻烈:我覺得首先要做好西藏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規劃,目前的規劃僅僅局限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環境和生態保護考慮得不夠。作為自治區一級的政府,應該首先把規劃建立起來,如何按照規劃實施和執法,那是下一步的事。
《第一財經日報》:青藏高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和旅游熱點。有人擔心,大量人員進入對青藏高原環境破壞程度會加劇。你對環境問題是否存在某種程度的擔心?
孫鴻烈:青藏鐵路對西藏的開發建設非常關鍵。但通車后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首先,在青藏鐵路沿線地區,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青藏鐵路大部分是從海拔在4000~5000米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帶通過的,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土壤層稀薄,草皮一旦破壞,地表很快就會變成沙礫的土地,再想恢復是很困難的。
另外還有凍土的問題。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在這里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凍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地方降水量很少,夏天凍土融化后,就能給地表植被提供水分,冬天又能把積累的雨水凍結起來,這就等于地下有一個水庫。如果凍土不斷融化、水位持續下降,不僅會給青藏鐵路的路基帶來損害,對整修沿線的植被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青藏鐵路采用了架高路基,減少熱量下傳的技術手段,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青藏鐵路運行之后,在沿途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沿途車站周圍的環境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的話,植被也會受到破壞。
另外,青藏鐵路開通后,最有可能帶動的是礦產和旅游兩大產業。礦產資源大開發,如果事先不加以規劃,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工作不做好,對生態恢復缺乏有效措施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
西藏旅游除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外,還有內地見不到的雪山、冰川、高原草地、鹽湖等自然景觀,如果當地對旅游業的發展沒有一個通盤考慮,這些自然景觀一旦被破壞,可能永遠都恢復不了。
生態保護的幾種可行性措施
《第一財經日報》:我在采訪自治區政府領導時注意到,他們其實也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他們很想知道到底該怎么去做?
孫鴻烈:比如西藏的旅游,首先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在制訂規劃的過程中,應該有環境和生態研究方面的專家,明確對各個領域的環境問題,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
如果能對變化趨勢作出科學的分析,對不同的情景進行預測,影響會達到什么程度,這些問題如果能說清楚,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一財經日報》:根據以往的經驗,在目前可為的范圍內,我們能采取的對策有哪些?
孫鴻烈:目前確實很難作出判斷。因為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速度明顯加劇,這種情況都是在最近10年內發生的。有限的措施包括水資源的節約和從藏東地區的雅魯藏布江下游等調水。
我們一直在呼吁西藏加強人工草地的建設。目前西藏牧民還是天然放牧,這是一個很不穩定的產業。從平衡冬春草場、夏秋草場和應對全球變暖趨勢的角度來看,需要加強人工草地的建設,而人工草場需要靠近水源供給充足的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