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簡稱"瓊"的來歷
海南,簡稱“瓊”。海南島屬於大陸島,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在50萬年以前,瓊州海峽斷層下陷,海南島才從雷州半島分離出來。因地處南天,孤懸海中,從宋代以來,人們稱之為海南島。儋耳,是海南島最古老的名字。海南在歷史上還有看許多美好的名字。據“正德瓊臺志”記載,在漢朝,因為海南“郡在大海之中崖岸之邊出珍珠,故稱珠崖”。到唐朝,則因境內“土石俱白如玉而潤”被稱之瓊山。自此以後,海南的名字與“瓊”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瓊州、瓊管、瓊莞、瓊臺、瓊崖、瓊瑤、瓊島之穩。
海南設置政權機構之始
海南古稱珠崖、瓊州、瓊崖。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開始在島上置珠崖、儋耳二郡。此后行政建置多變,至唐末,設瓊州都督府,領瓊、崖、儋、振、萬安5州22縣。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瓊州府改隸廣東,直到清末。民國時期海南仍為廣東省派出機關管轄。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別區長官公署,為副省級政府。1950年5月1日全島解放后,設海南行政公署,仍隸屬廣東省。1984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區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政府,一級地方國家行政機關;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期建立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海南省的設立
1984年5月31日,中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成立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議案,同年十月一日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成立,屬廣東省。1988年4月13日,中國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海南的位置氣候
海南省行政區劃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島地處北緯18度10分—20度10分,東經108度37分—111度03分之間,陸地面積 33920平方公里,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8萬平方公里(含臺灣省南部)的42.5%,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地區。海域面積約200 萬平方公里。北隔10—18里寬的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西瀕北部灣與越南遙遙相望,南和東南面臨遼闊的南海和太平洋。南海諸島位于北緯3度50分—21度10分,東經109度30分—118度45分之間,由二百多個小島、洲、礁、灘組成。海南島是中國同東南亞各國交往最捷便的大門,從島的南端榆林港到菲律賓的馬尼拉,航程650里。
海南省的氣候具有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常風較大,熱帶風暴、臺風頻繁,氣候資源多樣,屬于熱帶島嶼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攝氏22-26度。島上陽光充沛,月最高均溫25°C~28°C,月最低均在10°C以上,年均降水量為1639毫米,每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全年皆為喜溫、喜熱作物的活躍生長期。盛夏, 除中午一段短暫時間為稍為炎熱外,早晚有海風吹拂,十分涼爽; 嚴冬,北國冰封,雪花飄飄, 海南島卻春意盎然,綠遍天涯。
廣闊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是海南島重要的水汽來源。每年下半年,南海和西太平洋面上的大量水汽隨東南風吹到海南島上空,由于各種條件。形成地形雨、鋒面雨、熱雷雨、臺風雨等,其中臺風雨約占全島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海南島全年濕度大,年平均水汽壓約23百帕(瓊中)至26百帕(三亞),即中部山區較也南部沿海較大。中部和東部沿海為濕潤區,西南部沿海為半干燥區,其他地區為半濕潤區。
海南的轄區面積
海南省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熱帶海洋島嶼省。陸地面積約3.5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
1950年4月30日解放,設立海南行政公署,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派出機關。1984年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區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政府,一級地方國家行政機關。1988年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海南經濟特區,延續至今。海南省現行行政區劃,突破了其他省、市、自治區現有機構模式,不設地區一級的中間層次,實行由省直接管轄市、縣的行政體制。行政區域含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及其海域,直轄8個市(2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和10個縣、5個市轄區以及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縣級)。
海南的地形地貌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歌嶺為隆起核心, 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核心,占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島中部偏南地區,丘陵主要分布在島內陸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區。
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于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 154條,其中集水面積超過 100平方公里的有 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三條大河的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7%。南渡江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北部,至海口市一帶入海,全長 311公里;昌化江發源于瓊中縣空示嶺,橫貫海南島西部, 至昌化港入海,全長 230公里;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于瓊中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到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
環島平原在地區分布上,瓊北有文昌海積平原, 瓊西北有王五——加來海積階地平原, 瓊南有瓊海——萬寧沿海平原和陵水——輸林沿海平原, 瓊西南有南羅——九所濱海平原。南海諸島地形具有面積小、地勢低的特點。其中以西沙群島的永興島面積較大,計1.8平方公里, 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島石島,海拔也不過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還有一群暗沙——水表島嶼。
海南的自然資源
海南省自然資源豐富,土地面積339萬公頃,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各類植物4200多種,森林面積121.4萬公頃,盛產橡膠、胡椒、椰子、油棕、檳榔、咖啡、可可、劍麻、香茅、腰果、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為發展輕工業、食品工業和橡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全省熱帶水果種類繁多,隆冬季節仍有100多種瓜萊供應市場。藥用植物2000多種,是中國四大南藥(檳榔、益智、砂仁、巴戟)的主產區。已探明的礦產50多種,其中30多種具有開采價值,富鐵礦、鈦、水晶、寶石、鋯英石、石英砂等儲量居全國前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海南發展鋼鐵、石化、建材等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海南島海岸線長達1528公里,有天然港灣68個,淺海灘涂2.57萬公頃,內陸水域面積3.67萬公頃,是發展海上運輸和捕撈業、增殖業的理想場所。海南島是一塊保持著熱帶自然風貌的處女地,有著十分豐富的熱帶海濱景觀、原始森林、地熟溫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海岸沙灘、熱帶雨林、珍禽異獸、文物古跡遍布全省,是我國七大重點旅游區之一。
海南的人口
海南省統計局21日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2004年海南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63萬人,占總人口的7.52%,高出國際上衡量人口老齡化7%的標準,海南省人口已經步入老年型社會。
調查表明,海南省人口自然增長呈低增長態勢。2004年末,海南省總人口為817.83萬人,比上年增加7.32萬人,增長0.9%。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0年起逐年下降后,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階段初步進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
調查還顯示,海南省新生嬰兒性別比逼近正常區間。
居民語言種類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10種。其中:海南話,狹義的海南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是使用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的,全省有500多萬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在不同地方,海南話語言和聲調有所不同,一般以文昌人的語音為標準口音。
黎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有本地、美孚、加茂等五種方言。全省黎族人民使用,主要分布在瓊中、保亭、陵水、白沙、東方、樂東、昌江等自治縣和三亞市、通什市。
臨高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約有50萬居民使用,主要分布在臨高縣境內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長流、榮山、新海、秀英等地區。
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粵語方言系統,有40多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 市、東方市和昌江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軍話:屬漢藏系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系統,是古代從大陸充軍來海南島的士兵和仕宦留下來的語言,有10多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 和三亞市的部分地區。
苗話: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主要在海南島的中部、南部地區各市縣以及少數在其它縣的約5萬苗族居民中通用。
村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約6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東方市、昌江縣、昌化江下游兩岸。
回輝話:目前學術界認為屬海南島語系,是語群中的一個獨特語言。據《瓊州府志》記載,回輝話是大約在宋、元朝期間從外國遷來的居民使用而流傳下來的語言,當時漢人稱之為"番語"。使用人口主要是6000海南島世居的回族居民,主要在三亞市的回輝、回新2個村和白沙縣、萬寧縣境內的少數回族居民中間通行。
邁話:屬粵語方言系統,比較接近廣州語,是漢人使用的語言,但使用人數不多,分布不廣泛,目前只有三亞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帶居民使用。
蛋家話:屬粵語方言。僅三亞港附近的漢族居民使用。此外,還有三亞市、陵水縣等沿海漁民使用的船上話,港口、鐵路、礦、國有農場工人使用的白話、客家話、潮州話、浙江話、云南話、福建話等。
海南是全國著名僑鄉,有海外華僑、華人近300萬人,歸僑、僑眷100多萬人。華僑、華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地區居多,僅泰國就有100多萬。在世界各地的海南華僑、華人成立社團組織230個。
而且,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4種宗教,信教群眾5.6萬多人,全省有省、地(市)、縣愛國宗教團體26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