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承受2億噸之重?
近2億噸的進口量,已經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它對我國經濟運行、石油生產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逼迫人們再次思考能源安全的話題。
從2007年初50美元一桶攀升到2008年初100美元一桶,國際油價高企為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帶來新的考驗。
在石油進口量突飛猛進的背景下,中國的原油進口非但沒有利用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導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動,形成對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呈現出 "越貴越買"的尷尬情景,中國在石油進口上承擔了巨大的不必要成本。海關總署1月11日披露,2007年我國進口原油花費797.7億美元,進口成品油花費164.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和約6%。全年進口石油共計支出962億美元。
中國作為國際石油市場上新興的消費大國,相較而言缺乏經驗,花錢買一些教訓,在原油進口成本上高一些,這是十分必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人們不禁要追問,進口量持續攀升,2億噸、3億噸甚至更多的石油進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何?突破2億噸的進口量后,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增加?進口量到底有沒有封頂點或者警戒線?
本刊有幸請來了數位專家,就上述問題做出了討論和交流。
影響經濟
記者:2007年,原油價格一度瘋漲,原油價格逼近100美元/桶大關。為此,去年我們不得不花掉近千億美元進口石油,以滿足國內的需求。如此巨大的支出,對外匯儲備是否造成不利的影響?
牛犁:石油進口每多一點,我國向外就要多拿錢。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支出了962億美元的外匯,這就是最好的佐證。
趙建平: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很多,只要我們能保證其他產品的正常出口,外匯的儲備還會增加。因此,進口2億噸石油,基本上不會影響外匯的儲備。
記者:2007年,我國共進口近2億噸石油。在國際油價大幅度上漲的同時,這對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
林躍勤:進口依存度的持續攀升,對中國經濟沖擊會比較大。一是對生產、消費的沖擊大。企業使用高價的進口石油,造成工廠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大,產品的物流成本也是必定增加,企業或多或少地增加了用油成本。如果這部分成本轉嫁不出去,企業的贏利空間就被擠壓;如果這部分成本轉嫁出去,毫無疑問會增加居民的消費支出。二是對國際收支平衡有沖擊。由于進口石油的價格高,導致其他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物流增加,對外出口產品的價格卻不能與石油價格一樣成比例增加,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三是造成國內財政收支不平衡。比如國家為了控制成品油市場價格,2005年和2006年分別給予中國石化100億元和50億元的財政補貼。
牛犁:去年近2億噸的進口量,都是在國際原油價格高位時進口的,這首先會造成我國通脹壓力增大。通脹已經持續多年(約五六年)大幅上漲,2007年的CPI已處高位運行。作為一種基本的工業原料,油價上漲將通過一系列的價格傳導機制傳導至下游產業,最終對消費領域產生較大影響。這又會進一步增強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加大通脹壓力,這對政府而言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就企業來說,一方面,上游企業原油開采,受惠于油價,賣的多,掙得多;另一方面,下游企業虧損難以避免,主要分為幾大類:一是煉油、化工、冶金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如果將這部分增加的成本不轉嫁出去,企業的贏利水平就會下降甚至出現虧損;二是以能源為燃料的用戶,開支增加;三是交通運輸、民航、出租、漁業、農業(以柴油為燃料的機動車)、塑料、化肥農藥影響都比較大。
周鳳起:正如上述專家所言,當前進口量猛增已經造成了嚴峻的形勢,不管怎樣,我們千萬不要驚慌失措。首先,我國的石油需求預測也還在掌控范圍內;其次,目前中國還有經濟實力應對高油價,還有一定實力消耗當前的高油價。
曹曉日希:我也同意各位所言。進口高價石油,肯定會大大提高煉油企業的的生產成本。成品油價不到位,加工進口油,進口越多,虧損越多。
而油價倒掛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最明顯的一個后果:高價進口大量原油,會嚴重影響成品油市場的供應安全。中國原油消費近一半靠進口,由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按每桶80美元計,煉油企業每生產1噸成品油虧損1000元,如按每桶100美元計算,虧損數額會更大,這對石化、煉油企業影響很大,因為我國一些煉油企業主要靠進口原油煉油。由于煉油企業虧損,造成部分煉廠特別是地方煉廠停產或半停產,嚴重影響成品油市場供應。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進口2億噸的石油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若不進口這么多的石油,反而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只要進口的石油確實滿足了國內各行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我們就不能絕對地說它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國內石化產品的價格高漲,不光是進口高價原油的因素,還因為國內石油化工市場在不斷開放,促使國內化工產品價格更國際化。受國際高油價影響,國際石化產品價格已經很高,隨著我國從國外進口更多的石化產品,出口到中國的石化產品的高價格會推高中國國產化工產品的價格。
姜鑫民:就我個人觀點來看,目前的進口量對中國經濟沒什么太大的負面影響,一些潛在的因素都已經被消化了。至于企業利潤,它可以通過一些生產要素的重組和重新分配,提倡替代能源,節約能源,提高生產效率,甚至進行技術投入改造落后耗能的設備等等,企業利潤還是增加了。
能源安全
記者:如此巨大、今后仍將增大的石油進口量,將對我國的能源安全產生怎樣的威脅?
單衛國: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對石油需求必定增加,目前來看,對石油的消費是難以降低的。這是由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對石油具有很強的剛性需求。
世界石油市場的出口要依靠中國石油穩定的進口。發達國家的經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對石油的消耗基本處于飽和狀態;而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量,主要是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無可回避。日本經濟發展時期,石油需求的增長也很快,甚至超過中國目前消耗的石油量,只不過日本趕上的是低油價時代,中國卻趕上了高油價時代。
當然,進口量不斷攀升,也會對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帶來較大風險。但這是我們無法規避的,只能盡量弱化其影響。
周鳳起:我認為,解決我國的進口安全,我們不能操之過急。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海軍、空軍實力的增強,海運安全方面也會得到好轉,只要能夠拿到油源,我們都會過去。另外,石油儲備要盡快付諸行動,不能中斷。只是,這些事情都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
趙建平: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造成中國對國外能源的依賴程度增強,也涉及國內石油供應的安全。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石油市場也是世界石油市場的一部分。因為中國經濟是外向型經濟,不僅僅是石油,還包括其他方面,諸如礦石、礦物等的進口一旦被掐斷,國內供應安全將會受到極大威脅,這對中國經濟將造成較大的傷害。
鄧郁松:一旦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不可預料的變化,將會對國內經濟會產生影響。油價高企,進口量持續增加,外匯支出也會增加。雖然我國的外債風險并不一定會發生,但其發生風險的可能性會加大。國際油價變化、來源地石油供應中斷等等,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其發生的可能性,誰都無法預測。這種可能性,對我國經濟造成傷害的風險性會增強。
此外,另有權威專家這樣表示,美國原油進口的3/4來自西半球的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這對美國來說是安全的;余下的1/4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等,一旦中東爆發戰爭,美國不會面臨石油危機,而中國則首當其沖,我們絕大多數進口原油來自中東,這是不得不面臨的嚴峻形勢。造成我國石油進口風險指數居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通道過于單一,主要依賴于海上油輪運輸,其中90%左右要依靠外籍油輪運輸,而且80%的石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雖然馬六甲海峽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但也受到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海軍布防。因此,如果美國向伊朗開戰,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將封鎖,要不了多少天,中國大街上的汽車便會寂靜無聲,這不是聳人聽聞,更不是杞人憂天,因為我們基本上沒有石油儲備。
記者: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已經突破2億噸大關,到底增加到多大的進口量,會殃及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是不是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50%,就是警戒線呢?
鄧郁松:我國的石油進口量,是否有一個合適的比例,這要看國家的需求情況。至于追問是否有一個警戒線,并沒有實質的意義,像日本完全依靠進口的國家,就無所謂警戒線。關鍵是進口的石油能否保證國內的供應。
而進口能否保證供應,還取決于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程度。至于如何應對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這還需要一個系統性的配套方案應對。
姜鑫民:只要經濟需要如此多的石油,只要經濟能夠承受如此大的進口,進口量繼續增長都是可以的。以日本為例,日本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非常高了,在當今高油價的背景下,還是根據經濟需要和資源條件進口大量石油,盡管如此,其產業的競爭力還是很強,日本不會畏懼什么警戒線之說。
解決之道
記者:大家都知道:美國、日本等國的石油進口量也很大,但他們卻能從容應對高進口量,他們的防控體系或降低多外依存度的行為,對中國有何參照意義?
林躍勤:日本為了減少石油的依賴程度,在技術創新、生態能源開發方面進步很快,諸如混合動力車,所有措施促使日本現在對石油的依賴越來越降低。中國由于技術結構差,替代技術落后,經濟才起步。日本經濟每增長100個點,石油消耗才增長10個點,而中國經濟增長100個點,石油消耗就增長80個點。
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這種發展狀況都很難改變。中國只能一步步地來:通過能源法約束石油浪費,靠政府大力治理環境污染;未來5年還需要努力降低能耗,強化政府管理,減少浪費:大力開展節油運動,節能燈的推廣,汽車耗油大改造,推廣混合動力車;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單衛國:要降低我國石油進口量,解決的途徑有幾個:一是增加國內產品,目前這個很難上去;二是抑制消費,一時半會也不能解決;三是替代能源做補充,那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周鳳起:我先要補充說一下,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接近50%,進口、內產石油各占一半天下,很難說進口石油是國內自產石油的補充了,如果進口在10%、20%還可以說是補充,但50%的權重就很難說了。
要降低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未來需要采取一切行動來爭取少用一點油,使能源需求偏低:一是開展節油行動,改變當前的消費習慣,目前我國小汽車增長過快,追求大排量的消費方式不可提倡,在這方面中國還需要向日本、歐洲學習,爭取在排量上實現低排量;二是燃油替代,進行技術攻關,進行非常規石油的提煉,這是相當有潛力的,例如非糧原料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液體燃料,此外還包括天然氣替代,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國內天然氣、進口天然氣兩條途徑來有力推進。
姜鑫民:從國外進口的石油量,這是一個外生變量,不是人為控制的。只要經濟需要如此多的石油,就要進口石油以保證供應。目前我國建的戰略石油儲備,就是一個短期的防控體系,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發生作用。(記者 張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