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中國貿易順差為85.55億美元,創下11個月以來新低。從貿易數據來看,出口、進口“一減一加”是造成2月順差迅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專家認為,進出口增速“反向相行”,是由國內外經濟形勢所致,但也包含一些偶然性因素。
其中,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的趨勢性因素主要來自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增幅放緩,拖累中國的外部需求下降。此外,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國內外貿政策調整、央行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收縮信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企業的成本。
從短期來看,部分出口企業因春節假期及南方雪災造成交通受阻等原因而延遲交貨。雪災也使得部分原定出口的生活物資強制轉為內需供應。這些因素都成為“月度噪音”,使2月份出口數據因季節性因素而出現失真。
專家指出,偶然性因素導致的單月出口回落并不足以恐慌,全年貿易形勢不會如此“悲觀”。但多重趨勢性因素決定了今年的出口難以延續過去五年內平均增幅為25%的高增長,但仍將維持15%左右的中速運行,而進口將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在進出口“加減法”的作用下,外貿順差增幅將比去年有所回落。
一方面,從國際貿易實踐來看,合同執行一般至少有幾個月的時滯,因此去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外需減少的影響可能從今年才能顯現。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結構也逐漸轉向平衡和優化。新興經濟體對華貿易需求在上升,部分抵消了傳統貿易伙伴需求不足帶來的損失。貿易方式和商品構成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出口商品繼續優化,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顯著增長,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產品出口出現明顯下降和回落態勢。
從進口來看,從2007年四季度開始,我國進口增速開始超過出口增速,尤其是初級產品進口加速。此外,美國、歐洲等地區對華高新技術出口近期也有所加快。進口加速雖然在統計上會降低GDP增長,但在實體經濟中會起到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從根本上說,進出口結構反映了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貿易順差的大幅回落,也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助力緩解流動性過剩,有利于減輕央行進行外匯對沖的壓力,也為央行貨幣政策的執行帶來更多彈性空間。如此看來,目前外貿形勢仍在調控空間之內。
但應當看到,全球原材料及大宗商品漲價也推高了進口商品價格,使得進口對經濟的正面傳導作用“打了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向國內輸入通脹。
分析人士認為,在關稅政策方面,政府部門應有所動作,尤其是目前進口產品價格飆升,進口環節稅等方面仍有下調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