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十年來堅持對中國施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正在失去魔力,變成用則傷身、棄則可惜的“雞肋”
在美國總統布什任期最后一周,1月14日,美國商務部宣布了一項與中國相關的新政策:給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松綁,將以往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逐個審查,調整為向中國民用企業發放執照。
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曼柯索對此評價說,這份協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過,早在2007年12月份,曼柯索也發表過類似的評論,當時,中美簽訂了《高技術與戰略貿易發展指導原則》。然而,在當時美國放寬的出口列表清單里,只有5家在華企業進入,且沒有一家是中資企業。
盡管如此,輿論還是普遍認為,這是布什離任前送給中國政府的告別“大禮”。
中美雙方長期艱苦談判
曼柯索在一項聲明中表示,今后只要中國客戶取得美國政府一次性的認證,就可以購買美國高科技產品,“這項新作法兼顧了美國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美中兩國的企業都會從中受益。”
美國的此番小小“讓步”,是中美雙方長時間艱苦談判、反復拉鋸的結果。實際上,早在2007年下半年,在中國時任副總理吳儀的推動下,雙方就開始試行類似的新程序。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產業與安全局專門設立了一種新的技術出口審查項目,叫做“合格終端用戶”項目,負責審查想要進口美國高科技產品的外國公司,確保他們不會將產品轉于軍用,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
而中國就列為該項目的首個“試水者”。2007年開始,陸續有中國企業獲得了“合格終端用戶”資格。這意味著,它們從那以后可以不用延續以往的進口申請模式,即每次進口商品時,都要“單次、逐一”地申請美國出口許可證,從而節約了大量時間、資金和精力。
新程序的實施很快招來了反對聲音。美國國會中的一些保守派議員,立刻像慣常一樣扣起了國家安全的大帽。議員愛德華·馬基批判“合格終端用戶”項目允許“敏感軍民兩用”產品出口,并加速中國的軍事建設,破壞美國國家安全。
中方拒絕“現場檢查”
迫于壓力,美國政府開始收緊“合格終端用戶”的審查。上個月,美國政府宣布暫停了五家取得“合格終端用戶”資格的中國公司的進口豁免權,指控其中的兩家公司可能與中國軍方有聯系,而其他三家公司則可能卷入了非法技術獲得和武器擴散。
借此風波,美國商務部提出要對中國公司進行現場檢查,并威脅將在布什任期結束之前全面終止“合格終端用戶”項目。美國商務部提出的對中國公司現場檢查的要求,遭到了中國方面的拒絕。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談判,美國政府最終宣布與中國達成協議。不過,這一決定再次引發爭議。
松綁是迫不得已
美國數十年來堅持對中國進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保持對中國的科技優勢、尤其是軍事技術優勢,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不過,隨著國際政治環境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這把“尚方寶劍”正在失去魔力,變成用則傷身、棄則可惜的“雞肋”。
本月初,美國國家科學院向候任總統奧巴馬提交了一篇報告。報告中說:“防止外國人獲得重要技術可能在過去幾十年是有用的,因為那時美國在所有技術領域都是無可爭議的技術領袖。但今天,美國正在失去科學與技術的壟斷地位。”報告因此建議:在一年之內重新評估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建立新的以“開放和接觸”為主要特色的新政策,平衡美國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
這份報告的提出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大大制約了美國對華貿易。因此,松綁政策一出,隨即受到美國和中國企業界的歡迎。據了解,松綁政策首先獲益的將是波音等在中國有合作伙伴的公司。
離全面解禁有多遠?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則令美國人震驚: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排名落后于中國。美國國防分析研究院2007年公布的一項報告則認為,美國的出口控制體系“與當今世界的全球制造、技術發展和資本流動步調不一致。”
顯然,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將淪為一項“鴕鳥政策”。全面解除對華高科技民用產品出口限制,也是必然的結果。以往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逐個審查,相比之下,目前的“松綁”有一定的進步。
那離全面松綁還有多遠?有分析人士認為,從政治層面看,對華禁售高科技產品,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一部分,其意圖是遏制中國在關鍵技術上的國產化進程。因此,作為一張“政治牌”,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限制,在一定時期內還會維持。(周鑫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