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長三角新的經濟增長極順勢發力
蘇北呈現出的勃勃生機,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江蘇省經貿委副主任周毅彪介紹說,近一年來,蘇北先后被納入國務院《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加速了承接蘇南產業轉移,這既為蘇南產業升級騰出了空間,也促進蘇北提高工業化水平。
“一些在蘇北落地的子公司比在蘇南的母公司開發水平還要高,表明這次轉移是一個產業提升的過程。”接受采訪的相關人士認為,蘇中、蘇北正在從江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緩沖帶”,變成了潛力巨大的重要增長極。
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洼地之所以迎來大發展,正是兩省一市多年來堅持區域協同發展的回報。江蘇省幾屆省委省政府接力謀劃蘇北振興、蘇中崛起,從當初的簡單給錢外,發展到現在的財政支付轉移、項目轉移、人才支持等。特別是蘇南蘇北聯辦開發區成為要素整合的一個重要平臺,對蘇北的拉動效應顯著。
在浙江,從2002年開始正式啟動實施了山海協作工程,“山”是指以浙西南山區為主的欠發達地區和舟山市,“海”則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浙江省協作辦區域發展處處長韓海祥介紹,山海協作工程是以項目合作為中心,通過政府層面的推動,激發市場的潛力,推進發達地區的產業向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
韓海祥告訴記者,在對口協作過程中,剛開始各地都按照省里規劃的結對地區尋找合作。但是,沒過多久市場主導占了上風,大家開始根據實際產業梯度轉移和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自行結對合作。
比如,省里原先確定常山和紹興市的嵊州是協作伙伴,但由于兩地的產業和要素資源不對接,合作起來比較勉強,而常山擁有的豐富的礦產和旅游資源,正是紹興縣和諸暨市一些企業的運作強項,于是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可以說產業剃度轉移已經從政府推手轉化為各地內在的需求。”韓海祥認為。
江蘇南北聯動,浙江山海協作,上海要解決的是6000平方公里與600平方公里的關系。上海中心城區面積是600平方公里,這里人口稠密,產業密集,發展空間有限。但上海總的地域面積是6000平方公里,更大的空間在郊區。目前,多條地鐵線已向松江、寶山等郊區延伸,計劃中的輕軌11號延長線甚至可以到達江蘇的昆山花橋。
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上海的城鄉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除了中心城區之外,還將建設郊區新城、新市鎮和中心村等多個層次。推動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將給上海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