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2007年,寧夏的動態競爭力排名均居于第一位,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動態競爭力比較落后。寧夏自2000年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在造林的同時保護現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資源,在天然林區實施全面禁伐,并結合寧夏牧區的特點,對牲畜放養進行適當控制。2004~2007年,全區森林面積14.64萬公頃增長到51.01萬公頃,增加了2.5倍。廣西壯族自治區2005~2007年的動態競爭力排名分別排在第三名和第二名。
為加快廣西國土綠化進程,全區有力地開展了荒山造林、綠色工程、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保護、重點區域防護林、石漠化治理、沼氣池建設等工程,廣西的森林面積1999~2007年增長了53%。從動態競爭力排名可以看出,寧夏和廣西近年在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靜態排名仍然落后,這主要源于這兩個自治區原本基礎較薄弱,與靜態排名靠前的省份的差距較大。陜西省和四川省2002~2007年動態競爭力基本處于上升水平。
陜西是干旱缺水地區,解決水的問題對陜西省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有重大意義。“治陜先治水,興陜必興水”,近年陜西省高度重視水利建設和發展工作。“九五”期間投資達127億元,“十五”期間,水利投入進一步加大,水利建設投入達210億元,完成了黑河金盆水庫、寶雞峽渠首加壩加閘、定邊供水、三原西郊水庫、洋縣卡房水庫和東雷二期抽黃等6項重點續建工程,同時開工建設了安康黃石灘、渭南澗峪等一批水源工程;新建成基本農田4193萬畝,各類小型水利工程22萬多處;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1042處,全省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已達948萬,約占農村總人口的34%。
為加快水利的建設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省提出“以興水治旱、防洪保安、水保生態、城鄉供水和農村水利建設為重點,統籌安排三大區域水利發展布局”。根據水資源特點提出了水利建設發展布局:關中地區以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逐步建成與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相協調的水利保障體系;陜南地區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和陜西省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區,以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和山洪災害防治為主;陜北地區是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區內水資源嚴重缺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因而以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為主,適度開發當地水資源。
四川省人口規模龐大,并且是全國人均耕地較少的省份之一,2007年該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44公頃,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明顯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十五”期間,四川省耕地面積減少很快,2005年為390.6萬公頃,比2000年的434.61萬公頃減少44.01萬公頃,年均降低2.1%。大大超過近20年年均4.6‰的降低速度。
“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隨著四川省加大對耕地的保護和規劃,耕地面積止降回升。2007年,四川省耕地面積為394.59萬公頃,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99萬公頃。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內蒙古、新疆和云南三個省區。1999年三個省區的靜態排名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這三個地區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雖然動態排名不是很靠前,但依舊可以保持原來的優勢,所以靜態得分一直排名較靠前。
四、小結
通過對西部各省區市資源競爭力的靜態與動態分析評價,我們可以發現西部資源的幾個特點。
第一,由于地形、自然地理和地質條件的影響,西南和西北在氣候條件上呈現巨大差異。西北地區干旱,降水量少,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貧乏,約占西部水資源總量的18%;而西南地區濕潤,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約占西部水資源量的82%。
第二,西北地區光熱資源十分豐富,日照時數也是中國最長的地區,同時具有大面積和高質量的草場,有利于發展農業和畜牧業。而西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但森林資源豐富,草山、草坡面積廣闊,水熱條件較好,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同時西南地區水資源也非常豐富,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46.7%,土壤條件較好,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也是西南地區農業資源非常豐富的重要原因。由于農牧業優勢明顯,西部地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和棉花調出區,同時農業宜用地資源開發仍有巨大潛力。
第三,西部地區是我國煤、石油和天然氣最有潛力的勘察開發區。煤炭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其次是陜西,分別占西部地區煤炭總儲量的49%和18%;西北的五省區集中了西部地區99.3%的石油儲量;西部地區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占全國查明儲量的66.0%,主要分布在陜西、新疆、四川、內蒙古,四省區集中了西部地區89%的天然氣儲量。
第四,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過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內蒙古、新疆和云南依然保持著豐厚的資源稟賦優勢。陜西和四川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區域競爭力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靜態排名分別從1999年的第八名和第七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三名和第四名。(摘自《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