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王忠禹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0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說,2009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所占比例已達15.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
過去30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國制造功不可沒。但總體而言,我們企業的成功主要集中在非主流領域。在主流行業和主流市場,我們至今還沒有取得面上的突破。
以玩具加工業為例,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平均價格約為9.9美元,而制作這個芭比娃娃的中國企業只能拿到35美分加工費。中國企業所依賴的是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對外的競爭力也只是低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所以只能依靠大批量生產,以薄利多銷來賺取不多的加工費。
此外,還應當看到,一些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產值之所以下降,在于轉移污染的考慮。近年來,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一方面在抑制溫室效應的斗爭中充當表率,另一方面,卻將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大部分產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比如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現在全世界每小時大約產生4000噸電子垃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運到了中國,僅美國一國每年就要把近60%的電子垃圾出口到中國。這些電子垃圾少量被回收利用,為我們的制造業產值做了“貢獻”,但更多的則被廢棄,對國內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污染。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打過一個比方,“發達國家的產業與金融資本聯手占據著全球整個產業鏈的高端。在這兩只‘禿鷹’強有力的控制之下,中國制造業每次通過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辛辛苦苦創造一美元價值,同時就要為美國創造九美元的財富。我們越拼命地流血制造,它們就越加富有,而這兩只‘禿鷹’的控制力量也就更強。”這個比方并非危言聳聽,它其實是提醒我們,“全球第二”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中國制造“大而不強”,僅僅是虛大、肥大而已。
筆者認為,中國制造必須奮起背水一戰,從“禿鷹”的利爪和尖喙中搶奪產業鏈超限戰上的生存空間———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從簡單加工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創新商業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如此,中國制造“全球第二”的盛名,才會名至實歸。童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