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金融經濟整體布局
首先,金融危機可能提前催生兩大基礎(理論和估值)體系的構建。要敢于挑戰西方經典理論。強大的經濟一定要有一個強大而科學的經濟理論的支持。中國在崛起中,需要建立自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體系,要符合中國國情,不能盲從。另外就是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有效的資本/資產估值定價體系,以及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合理定價機制,這樣不僅能夠避免價值虛高和估值不足,發揮資本/資產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避免經濟發展過多地受到國際定價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牽制。
其次,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促進金融轉型。應該說,中國要成為金融大國、金融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內金融機構從資本充足率、治理結構、盈利水平等方面看,都較過去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總體還處于金融潛化階段,金融體系資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弱,缺乏金融資產的科學定價體系和機制等,制約中國金融的發展。當前,可以因勢利導推動金融體系由間接融資主導向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舉的結構性轉型;金融類型由一般商業金融向商業金融、能源金融、農業金融、創業金融等政策性金融并舉的三大轉型,這些都是推進中國金融深化的發展方向。
其三,借助金融危機的契機,加快中國資本的全球化戰略布局。中國資本要在全球失衡中尋求破局,變“危”為“機”,積極展開包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在內的“中國資本”的全球化配置,這不僅是破除中國在全球貿易分工體系與金融分工體系中處于劣勢的關鍵抉擇,更是提高資本投入產出效率,推進經濟增長向集約化轉型的必由之路。提升國家競爭力是“十二五”時期的戰略重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國外獲取更多的市場、資源和關鍵技術的能力;二是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加大了這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用外匯儲備注資的方式,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等。但目前儲備管理尚無整體規劃,也缺乏系統性的戰略安排。要與經濟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考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并購方面成立能源戰略投資基金、科技創新發展基金以及支持企業發展的海外并購基金等,不斷提高金融資產和產業資本的融合度,搭建連通內外產業鏈的實業經濟平臺,實現我國在世界產業鏈條中位置的前移和高端化。
(張茉楠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