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新華網坎帕拉10月16日電(記者田野 陳靜)“不能提供國際市場需要的糧食,這是一種無形的損失,”世界糧食計劃署(糧食計劃署)駐烏干達首席代表斯坦萊克·薩姆坎格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在世界糧價不斷上漲的當下,世界糧食計劃署主管糧食援助項目的薩姆坎格看到的似乎是更大的商機,而不是其他人預見到的危機,這種樂觀主要源于東非國家烏干達農產品市場長期以來供難應求的現狀。
“我認為,烏干達有提高產量的潛力,所以我們設定了每年在當地采購至少1億美元糧食的目標,”他說。目前,糧食計劃署每年用于從烏干達中小農戶手中收購糧食的總金額約為5000萬美元。雖然遠未達標,這個數字已令烏干達成為繼南非之后,糧食計劃署在非洲的第二大購糧來源國。
他說,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長期難獲滿足。一方面,當地中小農戶缺乏妥當的倉儲設施,糧食收獲之后難于儲存;另一方面,糧食加工技術落后,產品難以達到相應標準。
“烏干達眼下面臨的問題就是不能提供國際市場需要的糧食,這是一種無形的損失。同時,由于存儲條件差,莊稼收成當中的40%不斷腐爛。”
據專家估計,由于倉儲、運輸、加工等瓶頸制約,當地農戶大約四成的收成都打了水漂。眼見市場行情一路看漲,糧食卻只能爛在手里。為此,糧食計劃署在烏干達各地區推出了一個試點項目,即“糧倉計劃”。
最近,糧食計劃署剛在歷經20年戰亂的烏北部地區啟用了這樣一座可存放6000噸糧食的糧倉。農戶可以將自己的收成直接送進糧倉,以最低成本將其分揀、烘干,然后做一個選擇:如果對時下糧價滿意,可就地將糧食賣給糧食計劃署
變現;如果認為糧價還會走高,也可索性轉做期貨,將糧食“寄存”于此,待日后價格上漲再出手。
不僅如此,如果選擇寄放糧食,拿著聯合國出具的收據,農戶就可在當地銀行申請小額貸款,轉而投入再生產,待收成變現后再償還銀行。聯合國無形中為中小農戶又提供了一個“融資平臺”,為農戶減輕了因“囤積”造成的資金周轉壓力。
薩姆坎格說:“世界糧食計劃署消化當地糧食的能力極具推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各種瓶頸,讓農戶與市場實現對接,這也將在真正的意義上刺激發展,為消滅貧困找到一條新出路。”
按照糧食計劃署的規劃,僅在烏干達,分布在各地區的這種多功能糧倉還有8座,其中有些已建成啟用,有些仍在計劃之中。一旦證明可行,糧食計劃署將在更多非洲國家推廣這種模式,讓非洲這片種植條件得天獨厚的大陸變成真正的“天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