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票子毛了,錢包癟了
泛濫的“美元洪水”沒有挽救美國經濟,反而在沖擊著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堤防。
針對美聯儲最新貨幣政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第一時間發出警告,過量的資本流入金融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將推高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幣匯率,進而影響這些國家出口,同時催生資產泡沫。他說:“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當前匯率爭端的亂局,并造成很多國家被動進行干預。”
張茉楠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是這場“貨幣戰爭”的最大受害者。如今,流入20個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國際游資,無論速度和規模均超過金融危機爆發前。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國際金融資本流入這20國的年均規模達5750億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進入新興經濟體的國際游資78.6%都流向亞洲國家,對這些國家貨幣構成升值壓力、埋下通脹隱患。數據顯示,20個新興經濟體中有近2/3的國家實際利率為負值,價格總水平上漲壓力極大。
這其實回答了北京菜市場上那位錢阿姨提出的疑問。“熱錢”從太平洋彼岸襲來,它一邊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炒高了糧食價格,并傳導進國內市場;一邊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的樓市、股市,炒高房價、股價。那些只有工資收入而缺乏投資渠道的老百姓,就會發現“票子毛了,錢包癟了”。
“熱錢進入新興經濟體總是一個泡沫。我想不出來有什么例外,每次都是這樣。”謝國忠稱,過去10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呈爆炸性增長,從12萬億元上升到70萬億元。中國工業的高增長確實消化了部分增量,但更大的部分進入了高估的地產市場。“一旦資產價格正常化,錢就會一瀉而出,貶值就不可能避免。”
并非只有中國面臨這種“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困境。印度央行今年已經第六次加息,其通脹指數連續6個月維持在兩位數水平。
財經評論家張庭賓稱,中美之間形成了“中國人勞苦、美國人享福”的循環關系:中國人苦干,用極其廉價的勞動和資源制造商品,輸送給美國,美國則印紙幣來換;中國人獲得了美元,積累成外匯儲備,又購買美國各種債券;美國人再用這些錢享受廉價的中國商品(貿易順差),到中國投資(FDI);外商投資和貿易順差導致國內發行更多人民幣,物價就越來越貴;美資企業在華獲取豐厚利潤,并向美國出口更多商品……而最后,美聯儲還要在濫發鈔票之前給人民幣扣上“操縱匯率”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