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人民幣要為人民服務
歐洲太平洋資本投資公司總裁彼得·席夫說,即便美元漲跌還有反復,但從長期看,“把本國的貨幣和美元綁在一起,就像是把自己的船綁在泰坦尼克號上。”
11月中旬,G20峰會將在韓國召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稱,在這個全球金融秩序極度混亂的時刻,中國必須警惕“廣場協議”的中國版——峰會議題再次“被設置”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某些國家可能針對中國經濟政策采取“聯手行動”。
她認為,中國應該大力倡導,“哪一種貨幣幣值穩定,就支持其為貿易結算貨幣”,人民幣應該成為中美貿易、中歐貿易、中日貿易和大宗商品貿易的結算貨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表示,改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勢單力薄,只能好自為之,應該“去努力構筑防范外部沖擊的‘防火墻’”。
這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專家強調,在面對金融危機時中國貨幣當局要“保持清醒”,一定要學會“以我為主”式的思考。
宋鴻兵則在大力呼吁“人民幣國際化”。貨幣的核心是信用,人民幣持有人可以用它購買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而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型大國”,這就是信用的基礎。
“當你接受貨幣交換你的勞動時,你必須完全相信你可以用它來交換其他人的勞動。你的錢包表達了你的希望,世界上從某個地方有人不會違約,因為道德原則是貨幣的根基。”宋鴻兵說,這句話引自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精神導師安·蘭德,但不知道格林斯潘和他的后繼者們是否快遺忘了。
人民幣的堅實基礎,更來自中國經濟扎實、健康的發展。經濟學家李才元稱,某種意義上說,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金融內戰”:經濟結構中,實業是造血的骨骼,資源和金融是吸血的皮肉,二者必須要個合理的比重;世界經濟如今就像得了“肥胖病、高血壓”的人,早已氣喘吁吁。
他認為,走出大危機的唯一出路是“止血加造血”———抑制資源泡沫、限制金融炒作、管住貨幣濫發、扶持實業和科技創新。中國政府給癲狂的樓市降溫,就是為了讓經濟肌體達到平衡。
李才元說,金融全球化把所有的人連在一起,大危機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群眾金融運動”,其實“人人都是危機的制造者”,中國人應該懂得,“自己應該掌握自己的金融命運,不能總是埋怨別人。”
最近,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表示,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采用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據《中國經濟周刊》引述數據稱,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之間的比例正在加大,到2009年年底,中國GDP總額為 33.54萬億元,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而同期M2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截至今年9月末,M2余額已達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比GDP多出了42.774萬億元。
有分析認為,盡管隨著經濟貨幣化和金融深化程度不斷加深,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比例肯定呈上升趨勢。然而,假若基礎貨幣供應速度遠超真實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必定是通貨膨脹。
謝國忠認為,今年以來包括綠豆、姜、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價格輪番上漲與央行貨幣超發有聯系,“多余的錢在市場中亂躥,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通脹風險”。
如何管好、用好人民幣,本身也在考驗中國貨幣當局的智慧。
張庭賓說,中國即使要出口商品,也應換回來資源,而不是換回貶值的紙幣。他建議,中國應同亞、非、拉等資源國家建立直接的平等良性的互惠循環——中國購買這些國家的資源,并承接它們的基建工程,這些國家獲得人民幣,再用人民幣購買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如此各取所需,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正途。”本報記者 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