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各地各部門通力協作,出臺幫扶措施,強化技術指導,贏得了糧食豐收主動權
旱災是糧食生產的大敵。去年冬天小麥播種后不久,黃淮海地區就出現了大面積、長時間的冬春連旱,土地龜裂、麥苗告急,一時間夏糧能否再獲豐收成了未知數。面對嚴峻形勢,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齊心協力,打響了一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抗旱保糧攻堅戰。
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在50天內召開4次常務會議和2次專題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農業部迅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組織機關干部和農技人員,采取分片包干、蹲點指導、進村入戶等形式,動員農民及早下田,指導科學澆水施肥。同時加快落實抗旱補助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國家防總、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也鼎力配合,全力支持農業抗旱保苗工作。
各地積極作為。山東省加大抗旱資金投入力度,春節前省、市、縣各級已撥付抗旱經費7.2億多元,春節后省級財政再增加5000萬元抗旱春管資金。河南省農業廳組織9個由省級小麥專家、技術人員和行政干部組成的專家指導組,推動各項抗旱技術措施的落實。山東、河南、安徽、山西等小麥主產區挖掘一切水源,使前期受旱麥田基本上普澆了2到3遍水,有效保障了夏糧再獲豐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反哺農業才能強基礎,如今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的共識。為了再獲好收成,今年以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紛紛結合穩糧增產行動,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生產,千方百計挖潛增效。湖北為保增產增收積極引導農民使用多項科學技術,加大種田的科學性。今年旱地育秧占到播種面積的近50%。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今年的大豐收充分說明,政策扶持、政府引導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正日益凸顯。
保障豐收的各項基礎越發夯實,為農業防災減災、轉變發展方式創造了條件
農諺云: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復雜之年糧食生產順利通過大考再獲豐收,作為基礎支撐的水利工程功不可沒。
“過去澆地光裝抽水機就要半天,柴油錢還貴,現在只要拿著一張卡就能輕松完成澆地”,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恩城鎮北十里鋪村農民李令祥告訴記者,和以往地頭上長長的小白龍不同,今年他家澆地采用的是一張射頻卡,把卡片往田頭的刷卡器上一插,地頭的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就近接一個水管,中途沒有半點浪費,水就直接流入了麥田。
這樣的變化得益于小農水重點縣的建設。這項工程使平原縣徹底改變了過去三級提水澆灌、大水漫灌的傳統模式,改善灌溉面積4.5萬畝。
“民有所愿,必有所應”。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聚焦水利。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像一股春風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全國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輪水利建設的熱潮。今年全國將完成30處以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啟動一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00萬畝,大力發展節水灌溉。
豐收離不開用好水,更需要管好地。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增加土地來增產難上加難。近年來,我國一方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18億畝“紅線”,一方面通過土地整治向耕地要效益。2001年以來,通過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2億多畝,增加耕地4200多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