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百萬個“張大民”的夢想正在逐步變成現實,今天,國內各大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到2020年我國全面小康時,你我他的住房會是什么樣?這是建設部作出的我國居民住房的小康標準:到2020年,我國居民住房要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基本做到“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施齊全”。
小康住房標準究竟都有哪些
今天上午,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王利娜研究員得知建設部已經公布了我國小康社會的住房標準時并沒有感到意外。她說:“從2000年第十個五年計劃開始,這些標準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現在只是將這個標準更細化后公布給大眾。”王利娜研究員還向記者詳細解釋了“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備齊全”這只有十八個字的小康住房標準的具體內容。
“戶均一套房”所包含的最主要內容就是達到每戶擁有一套住宅的要求,之所以會將這條列為標準,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一些已婚職工仍然住在集體宿舍,或幾家合住一套住宅的情況。而且這條標準同時還對住宅的功能劃分、保護個人私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終達到“戶均一套房”的標準不僅要求這套房能夠滿足老百姓的最基本生活需求,更要求這套房可以對住戶的隱私進行良好的保護。
“人均一間房”同樣是一條力求強調住宅質量的標準。我國以前曾經規定人均住房最低標準為8平方米,但在實際生活中,這個最低標準顯然定得有些過低了。如果一個人住房的建筑面積是8平方米的話,那么這個人的房間實際使用面積也許就只有六七平方米,也許就只夠擺下一張床。現在提出“人均一間房”的新標準,雖然沒有從面積上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值,但對于這間房應該提供給住戶獨立空間的標準是一定的。這說明我國在制定小康社會住房標準時已經更加注重住宅質量方面的要求。
“功能配套”這一標準乍聽上去有些模糊,但實際卻對住宅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住房中如果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就已經算功能配套了。但在小康社會中,人們應該生活在一個更加智能化的空間中,單獨的飯廳、會客廳、書房等具有各自獨立功能的生活空間將被越來越多的住戶所需要,因此將“功能配套”作為小康住房標準之一來執行同樣十分重要。
“設備齊全”主要是針對以往有些住宅沒有供暖、煤氣設備甚至上下水系統也不具備的情況,住戶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也許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國家規定的人均住房最低標準,但住房質量和生活質量卻會大打折扣。而在新出臺的小康社會住房標準中,一個十分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將住宅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因此“設備齊全”雖然聽上去簡單,但卻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
一直在對住房課題進行研究的王利娜研究員認為,雖然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我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但關于小康社會中居民住宅標準的描述卻只有一項,即“達到城鎮住宅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現在建設部公開向社會公布我國住房的小康標準,說明這一標準更加細化,也更加人性化了。
小康住房標準是怎樣提出的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住房建設中國這幾年發展非常快。”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專家朱慶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她告訴記者,住房統計國外是按間數,而中國一直是按平方米計算。現在城鎮一套住房的建筑面積平均在60至70平方米。我國在十年以前曾經有過一套小康標準,但是隨著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這套標準現在看來顯然是低了。于是我國制定了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小康住房標準。
據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多年來,我國居民住房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是處于與“基本小康”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低水平階段。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城鄉人均住房0.78間,城鄉住房成套率約67%。人均住房建筑面積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仍占9.1%,約3091萬戶,其中城市和鎮約1520萬戶、涉及城鎮人口近5千萬。家庭洗澡等衛生設施較差,使用燃氣、電等清潔能源做燃料的家庭僅27.5%,其他為柴草和煤炭。因此,全面提高城鄉居民居住質量,任務十分艱巨。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高居住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和第二步戰略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隨著前兩步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接近1000美元,基本實現小康生活。溫飽之后的需求重點,必然轉向住、行、教育等方面。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37.9%,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也下降到47.7%,住房消費已經全面啟動。
朱慶芳教授介紹,住房消費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直接反映了生活質量。國外中等發達國家住房在消費中所占的比例都相當大。居住條件的改善不光是住房面積的增加,還包括居住條件的改善,如交通、綠化、水電方面。
城鄉住房小康標準可以不同
中國有句古話:安居才能樂業。中國這5年來住房條件的改善有目共睹: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10.3平方米,比1997年擴大了1.5平方米。隨著住房制度改革地不斷深化,城鎮居民的住房自有率明顯提高,2000年已達77.1%。特別是去年的統計結果令人驚喜,中國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突破21平方米,宣告了住房“短缺時代”的結束,千千萬萬個“張大民”圓了自己的住房夢。
但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住房小康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很多。城市與農村的小康住房標準可以不一樣,因為農村的住房更為寬裕,而城市人口多,住房也更加緊張一些。還有地域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住房質量更好,經濟欠發達地區住房還是有許多待解決問題。因此,小康標準可以因地域、經濟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怎樣才能實現小康住房標準
據相關專家介紹,隨著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實施,我國住房市場體系、住房供應體系和住房金融體系等方面都有了重要進展,一套新的住房體制已經基本建立。過去5年,全國城鎮住宅竣工面積約34億平方米,約5億平方米的危舊房得到改造,近5千萬個城鎮家庭改善了住房條件。年均住宅竣工面積達到6.8億平方米,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提高到2002年的22平方米左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可達到70平方米。
目前,我國舊有住房體制已經打破,居民住房觀念發生根本轉變,“自住其力”的商品化觀念基本形成。通過穩步推進公有住房改革,當前80%以上的城鎮可售公房出售給了職工,回收了長期沉淀的住房資金,明晰了住房產權關系,私有住房占城鎮住房的比例超過了82%,從根本上改變了住房低租金、停止了住房實物分配,逐步推進住房分配貨幣化。1998年下半年以來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切斷了單位建房、分房的舊渠道,提高了職工住房支付能力,調動了居民住房消費的積極性。2002年1月至11月,個人購買商品住宅的比例達94.3%,居民已經成為住宅投資和消費的主體,市場需求主體發生了根本轉變,基本建立了經濟適用住房為重點的住房供應體系。
今年,我國對低收入家庭實行了廉租住房制度,初步形成了以貨幣補貼為主、實物配租為輔、多種方式并舉的廉租住房制度。同時,住房二級市場全面開放,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存量與增量聯動、買賣與租賃并舉的局面,基本建立了統一的房地產市場體系。35個大中城市存量住房交易套數已達到新建商品房交易套數的75%以上。正是通過這些政策法規,我國在解決了大批居民住房的同時,住宅與房地產業市場保持了快速增長。(左穎 王海涓 傅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