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匱乏 嚴重影響新農村建設
沈陽師范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接受采訪時表示,多年苦讀考上大學,就是想留在大城市,不想再回家鄉。一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說,在沈陽機會多,“靠本事吃飯”,而在小地方,專業不對口,很難發揮專業知識特長。
這種基層人才的匱乏與都市人才的浪費并存、人才流向與分布的嚴重不均衡的現象,導致到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極缺,不僅制約了遼寧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清原縣人民醫院是全縣最大的醫院,在崗410人,正規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卻只有10多人。院長告訴記者:“每年都去招醫學專業大學生,可沒有人愿意來。這3年,我們本打算招30—50名本科畢業生,可實際只招到7名清原籍的畢業生。‘文革’結束以來的30年,醫院總共進了30多名大學生,多數還是以前‘分配’來的,現在走得也差不多了,包括我在內只剩12人。耳鼻喉科等一些小專業,根本就沒有大學畢業生。”縣醫院尚且如此,遑論縣以下的那些鄉鎮醫院了。
長效機制 引導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
有專家建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流動可以依靠政策的導向作用,關鍵是要建立起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創業的長效機制。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認為,大學生不愿到基層就業的原因,主要是待遇相對較差,擔心沒有發展空間,所以要有完備的政策跟進。
據了解,遼寧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教育廳、人事廳等相關部門先后實施了“三個計劃”(即“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遼西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農村一校一名師范生計劃”,吸引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
遼寧在今年的公務員招考中首次提出,全省各級機關考試錄用公務員時,鄉鎮機關用于招錄“三個計劃”的人數應不少于總招錄計劃的40%。
目前,遼寧實施的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的各類項目,都分別配套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到農村教書,在校期間申領國家助學貸款且服務期滿兩年以上的,其貸款本金和利息由政府代為償還;無助學貸款債務的,工作滿4年,其學費由政府一次性返還等。
為更有效吸引大學生到基層,專家還建議:考錄公務員、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招考研究生,應當始終堅持具有基層工作經歷者優先的原則。尤其是省直、沈陽和大連兩市公務員考錄時,應至少有50%的職位錄用有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其他12市要求有基層工作經驗的職位,也不應低于總數的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