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傳統產業就業崗位流失導致的失業率增高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一些新的產業來吸納就業。這類產業本身規模要足夠大,能帶動大量其他相關產業,才能提供足夠多的就業崗位。綠色產業被普遍認為具有這樣潛力。從高端的研發、創意,到低端的制造、加工和服務,綠色產業能夠帶動多層次的關聯性就業。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9年4月的《綠色工作:邁向一個可持續的低碳世界中的體面工作》報告中預測,全球與環境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市場規模將由現在的每年1.37萬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2.74萬億美元,將在清潔能源、可持續交通、水供應、環境衛生與廢物處理等領域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當前,為全面應對金融危機,盡快實現經濟復蘇,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采取積極措施,將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低碳經濟、清潔能源相關的綠色就業提升到一個重要的戰略高度,視為經濟復蘇和振興的必由之路。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將開發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作為金融危機之后促進就業、拉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手段。歐盟將發展綠色產業視為“新的工業革命”,在其制定的一項發展環保型經濟的中期規劃中指出,歐盟將籌措1050億歐元,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中,全力發展高水平的綠色產業,以實現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兩大目標。日本政府2009年公布了名為“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過環境對策在實現經濟復蘇、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新興發展中國家向綠色經濟和綠色就業轉型的步伐也不斷加快。例如,韓國政府意識到,發展新能源產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將是制造業的2—3倍,尤其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產業的發展,將創造相當于傳統產業8倍的就業機會。
綠色就業不僅意味著就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更是社會經濟模式的重要轉變。未來,三個關鍵環節的變革將極大地提升綠色就業的空間。一是低碳領域科技創新的突破;二是新的社會消費模式的形成,比如,電動汽車普及后,傳統的加油站可能被加電站取代;三是就業組織模式的變化。傳統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可能讓位于柔性的、訂單式的個性化生產,家庭式的或者以小組為單元的工作模式將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通過物聯網共同完成某一產品的制造或者共同提供某項服務。這些可視為是邁向綠色就業的“路線圖”。
總之,綠色經濟以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為目標,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是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能夠極大地帶動各國的就業。
(責任編輯: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