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
34、成仿吾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作家丁玲在與其謀面之前曾產生過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學上,他主張浪漫主義,創造社最早就是這樣主張的;他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一定很洋氣,很瀟灑,因為曾見過一些傲氣十足的詩人,趾高氣揚,高談闊論;他在國外學軍械制造,或許是個莊重嚴肅之人;他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一定有一種軍人氣概;他曾經跟魯迅進行過革命文學隊伍內部的文學論爭,寫過火氣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點張飛、李逵式的氣質呢?后來丁玲在陜北見到成仿吾時,第一個感覺就是:“我想象的全錯了”,原來,成仿吾是一個“土里土氣,老實巴交”的普通人,一個尊重別人,熱情、虛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為什么我單單忽略了他是一個經過長征的革命老干部、紅軍戰士,一個正派憨厚的共產黨員呢?”
另據老紅軍揚定華回憶說,在長征中見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裝扮,并說:“成仿吾在紅軍大學當政治教官,有人能說出他的名字,但誰也不知道他是文學家”。
試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分析以下問題:
(1)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為什么會“全錯了”?
(2)丁玲對成仿吾的認識的“轉變”過程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有何啟示?
答案要點: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實現這一飛躍的條件是:必須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會“全錯了”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她在這種“合理想象” 前沒有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忽略了他是一個經過長征的革命老干部、紅軍戰士,一個正派憨厚的共產黨員這一事實材料;第二,這種“合理想象”是一種簡單化的判斷和推理,沒有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過程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由于客觀事物本身包括人的復雜性及發展過程的無限性,人對事物包括人的的認識要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這也是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會“全錯了”的重要原因。
(2)丁玲對成仿吾的認識的“轉變”過程說明:認識的發展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就某個具體事物而言,人們對它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對于過程的推移而言,人們的認識又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這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啟示主要有: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也就是說,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的具體歷史階段上的符合。反對割裂二者統一的“左”和右的錯誤。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不斷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以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
35、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是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有的經濟現象,當代資本方我中不僅有私有制成分,也有國有制經濟成分以及其他經濟成份;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不僅有公有制經濟成分,也有私有制經濟成分,以及其它經濟成分。但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是不同的,在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成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問題時,有人以“八玉飯”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寶飯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沒有糯米不是八寶飯,但糯米本并不就是八寶飯;八寶飯里還有其他成分,紅棗、蓮子、核桃、紅生、紅豆、砂糖等,沒有它他也不是八寶飯,但這些東西本也不同于八飯。只有把糯米和其它成分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為主才是八寶飯。
請回答:
(1)判斷一個社會其本經濟制度實質的標準是什么?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和其它經濟成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主要表現是什么?
答案要點:
(1)區別的標準在于公有制經濟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據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條件下的并存,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就在于剩余產品歸勞動者共同占有,這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而當代資本主義是以私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條件下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就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雇傭勞動制度。
(2)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在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條件下,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這是堅持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的原則。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主要表現:第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發展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才能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2 )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是多層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種所有制經濟與之相適應。根據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建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這樣能夠更好地符合初級階段的實際,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另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本身還不完善、不成熟,還沒有能力包羅社會經濟的一切領域,這就需要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一起共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 )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應該利用它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實踐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6、減租減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減租又稱二五減組,即規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額減收25%,地租的最高額不得超過37.5%,減息的原則是“分半減息”,規定放貸的年利率最高不超過10%,下表示1942年至1944年對北岳,大行等五個抗日根據地調查的數據。
階層 地主 富農 中農 貧農 雇農 其他
戶數 抗戰前 3.6 7.2 28.4 54.0 5.0 1.8
減租后 2.6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戰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減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5.4
請回答:
(1)當地土地流向及農村階級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
(2)簡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的意義
(3)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是新民主義革命的一項主要任務,結合此表說明,減租減息政策的局限性。
答案要點:
(1)從調查的數據可知,地主的土地顯著減少了,富農的土地有所減少,中農的土地顯著增加了,貧農的土地有所增加,土地流向主要從地主和富農,向農民,尤其是中農轉移,農民獲得了比以前較多的土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一方面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緩和了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主要是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為調動愿意抗日的地主和富農的抗日積極性創造了條件,增強了抗日的力量。
(2)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雖然不能根本解決土地問題,但仍在政治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在經濟上削弱了封建剝削,這是在民族戰爭的條件下兼顧農民和地主兩方面利益,把堅持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恰當地結合起來的政策。經過減租減息,農民不僅得到了經濟實惠,而且增強了自己的政治優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積極性。在提高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工業生產和各項經濟事業也有了發展。同時,也為貫徹爭取中間勢力這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提供了重要條件,有利于爭取愿意抗日的地主和富農共同抗日。
(3)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問題。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關系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長期貧窮落后的根源。因此,消滅封建地主階級,實現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以后,雖然削弱了封建剝削制度,但并沒有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從調查的數據可知,地主和富農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所擁有的土地卻達到31%;貧、雇農人口接近50%,擁有的土地卻只有23%左右,這說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關系依然存在,土地分配仍不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