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發布2006年全國鄉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顯示,2006年,全國鄉鎮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對“三農”的貢獻更加突出,經濟總量、結構調整、素質提升和經濟效益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實現了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開好頭,起好步的目標。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一)主要經濟指標平穩較快增長,運行質量總體良好。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調查統計,全年預計完成增加值57500億元,同比增長13.2%,增幅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但從今年各個月的經濟運行軌跡看是呈逐月上升的趨勢。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12.11%,二季度增幅達到了12.51%,三季度增長12.55%,全年預計比上年增長13.2%。在各行業中,工業仍占主導地位。全年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40800億元,同比增長13.4%;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82000億元,銷售產值173600億元,產銷率達95.4%,與上年同期持平,工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45000億元,同比增長13.2%;利潤總額14500億元,增長13.5%;上交稅金6000億元,增長13.8%。利潤和稅金等反映經濟效益的指標增幅均快于生產指標,表明總體經濟運行質量在穩步提高。
(二)規模工業對鄉鎮工業的支撐帶動作用顯著.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25000億元,同比增長16.2%,比規模以下工業增幅快近8個百分點,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1.4%。規模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7000億元,同比增長16.3%,產銷率達95.6%;實現利潤6900億元,同比增長15.6%;上交稅金2900億元,同比增長16.7%;出口交貨值18500億元,同比增長17.9%,占全部鄉鎮企業出口的77.2%。規模工業各項指標的增長速度均大大高于鄉鎮企業平均增幅3個百分點左右,同時占鄉鎮企業的比重不斷提升。規模以上骨干企業所具有的較強競爭優勢和輻射帶動能力,成為鄉鎮企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推動著鄉鎮企業整體向前發展。
(三)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新亮點。近年來,各地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路,把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調整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大方向,積極引導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依靠資源優勢,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帶,涌現出一大批帶動力和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總體呈現快速增長的好勢頭,成為鄉鎮企業重要的優勢和特色產業。預計今年全國鄉鎮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增加值8300億元,同比增長16.5%;其中食品工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增加值2400億元,同比增長16.7%。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33.1%,成為鄉鎮工業的主要行業和重要增長點。
(四)外貿出口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全年全國鄉鎮企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24000億元,同比增長16.2%,增幅與上年基本持平。雖然今年出口的外部形勢比較嚴峻,天津、黑龍江、貴州、陜西、新疆等省市出口增幅較低,山西等省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但出口大省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省的出口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此外,出口量相對較小的重慶、江西、海南等省市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由于主要出口省份相對比較穩定,從而保持和帶動了鄉鎮企業出口的快速增長。
(五)以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為標志,鄉鎮企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今年鄉鎮企業中的第三產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2700億元,同比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鄉鎮企業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9%上升到22.1%,提高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觀,城市居民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及周邊地區農村“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已成為市民非常喜歡的一種休閑度假方式,也有不少退休的老年人較長時間租住農家院避暑休閑,從而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北京、山東、江西、湖南、重慶、四川、云南、陜西、青海、新疆等省區“農家樂”發展的都很快,并且收益普遍不錯。
隨著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農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商務部在農村推出“千鎮連鎖超市”和“萬戶放心店”工程,以此推動農村商業的發展。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沿海發達省市很多企業家不失時機地把資金投向商業等第三產業,使農村,特別是小城鎮的消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商業出現繁榮景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區鄉鎮的商店與市內商業配送中心形成連鎖超市,大大改善了農村居民的購物環境,提升了消費水平。
(六)就業狀況有所改善,勞動者報酬和農民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全年全國鄉鎮企業預計凈增就業400萬人左右。由于在去年全國有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就有20多萬個,今年有半數以上的項目已建成投產,這些企業新招收就業300多萬人。全年新增就業超過10萬人的有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遼寧、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市,就業的總體情況比較穩定。北京市順義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再就業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目標任務,制定了就業政策,今年全區鎮村企業共解決本地勞動力就業1萬多人,其中“4050”人員就業4000多人,就業狀況好于上年。
全年預計鄉鎮企業累計支付勞動者報酬12280億元,同比增長10.5%,初步測算(按農業人口9.55—9.75億人計算),農村居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收入1240元,同比增長10.6%,增加120元,占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34.7%,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二、支撐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今年鄉鎮企業較快平穩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出臺和宏觀環境的改善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密切相關,全國經濟形勢好,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就快,運行質量就好。近兩年,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擴大就業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大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加快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城市帶的發展戰略,促進“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等發展戰略和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為各地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外部動力和有利的市場環境。各地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的意識和機遇競爭意識進一步增強。浙江實施小企業成長計劃,對有發展前途的成長型小企業采取措施重點扶持,起到很好的效果。河南企業規模總體較小,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數占全省98%,但實現的增加值卻占全省35%,從業人員占61%,而這些小企業91%是鄉鎮企業,95%的從業人員在鄉鎮企業。對此,河南省統計局在一項調查報告中評價說:“規模以下工業已成為縣市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是企業滾動發展的基礎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方面,規模以下工業在全省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各地區采取的各種積極有效措施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
(二)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的持續增長拉動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已連續兩年突破2萬億元,兩年間新增投資50萬元以上企業有50多萬個,這些企業的建成投產為鄉鎮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強了發展后勁。另外,15.4萬個出口企業的出口額已占工業總產值的10%以上,并且出口額每年保持近20%的增長速度,成為拉動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一翼。
(三)產業集群的不斷壯大,帶動了鄉鎮企業總體水平的提高。近幾年,鄉鎮企業在專業村、產業鎮、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各地以特色產業為主體,以骨干企業為龍頭,與延長產業鏈相配套的企業不斷聚集,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目前,全國鄉鎮企業各類園區有近3萬個,入園企業136.8萬家,園區實現增加值已占鄉鎮企業增加值的20%以上。在浙江,由產業集群構成的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已成為展示該省工業化水平的一張品牌,同時也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奠定了扎實基礎。目前,浙江有年產值超億元的產業集群601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285個,100億元以上的37個,這些產業集群共涉及28個工業部門。在山東沿海的青島、威海、煙臺等城市,水產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農產品加工已具有相當規模,成為我國對日、韓等國農產品出口的基地。在河北,年營業收入5億元以上的特色產業集群就有167個,實現增加值1500億元以上。在環渤海的煙臺、唐山等城市周邊,釀酒葡萄的種植已具有相當規模,吸引了長城、張裕、王朝等著名葡萄酒生產企業來此投資辦廠,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當地農民也從中受益。類似浙江、山東、河北的情況,其他地區也都有大量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鄉鎮企業產業集群化趨勢已成為帶動鄉鎮企業增長的骨干力量,同時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突出了農產品加工業、依托優勢資源的特色產業、傳統的優勢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推動了鄉鎮企業發展。去年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加快鄉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以后,各地結合鄉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普遍開展了以融資擔保、科技對接、人才培訓、創業輔導、行業協會、信息網絡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豐碩成果。北京市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的優勢,積極與企業展開科技對接,實施“彩虹工程”四年來,鄉鎮企業累計引進開發新產品879項,其中國內先進水平以上項目512項,新產品投入資金42.9億元,新增銷售收入105.6億元,新增利稅14.79億元。通過實施“彩虹工程”,促使企業經營者科技創新意識顯著增強,加強了鄉鎮企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與合作,提高了北京郊區經濟發展質量,為統籌城鄉,推進郊區農村城市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河北省已為企業搭建起創業輔導等八個服務平臺,目前已建成創業輔導基地100個,安排就業15.3萬人。
三、鄉鎮企業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工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盲目投資現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地區產品和產業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資源型企業多,經營管理粗放等結構性、素質性問題比較突出。不少企業由于技術設備和工藝落后,管理混亂,環保和安全問題較多,很多企業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而被關停,企業成活率低。此外,固定資產投資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在一些地區、一些行業依然存在,由此形成新的結構性矛盾,出現年年喊結構調整但收效并不顯著的局面。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背后,一些地區、一些行業在市場高額利潤的吸引下,不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環保要求、安全生產以及市場前景等方面的制約因素,盲目、無序地上馬一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的項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現象在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冶金、建材、煤炭等能耗高、污染大但利潤相對豐厚的行業表現更為突出。據山西反映,該省焦碳、生鐵、金屬鎂等主導產業的產能已經出現過剩苗頭,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空間在縮小,效益逐步下滑。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的差距沒有明顯改觀。盡管國家把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作為推動東中西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并加大實施力度,農業部每年組織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等活動以推動中西部鄉鎮企業的發展,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確實加快了中西部鄉鎮企業的發展,發展速度上的差異有所縮小,但由于發展基礎不同,基數差異太大等原因,使得東中西鄉鎮企業經濟總量、企業的總體規模和水平以及經濟運行質量等方面的差距仍在擴大。當前東中西部鄉鎮企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66.6:27.5:5.9,與上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的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相應下降0.7個百分點。全年鄉鎮企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的省份有浙江、山東、江蘇、廣東、河北和遼寧6個省,這幾個東部省份增加值總量相當于中西部地區總和的1.75倍。
(三)外貿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部分產品出口形勢嚴峻。由于今年我國將結束加入WTO的過度期,多數商品的進出口關稅與世界同步,加入WTO初期的優惠已不復存在,從而加劇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對外貿易的順差數額較大,與主要貿易伙伴如美國、歐盟、日本等國的貿易摩擦增多。今年以來,歐美等國對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類以及家電等產品出口重新設限,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上述產品出口受到一定的影響。4月日本又對我國農產品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增加檢測項目,提高準入標準),給農產品出口帶來一定的壓力,山東、浙江等對日農產品出口大省影響尤為明顯。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也直接影響出口企業的換匯收入和出口定價,使企業利潤空間縮小,這對于以薄利多銷為主要競爭手段的鄉鎮出口企業來說其壓力明顯加大。
(四)部分地區和行業用工緊張,員工素質普遍偏低和人才匱乏不適應技術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要求。據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資源相對缺乏、兩頭在外的經濟大省反映,今年以來勞動力不足的矛盾一直比較嚴重,尤其是隨著一批新項目竣工投產,紡織、服裝、電子、機械制造等行業對熟練工人和技工的需求急增,缺口很大。鄉鎮企業人才問題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業人員主要來自農村,這就決定了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員工占一半左右,直接導致了鄉鎮企業后續發展動力不足。二是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由于鄉鎮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資金實力不足等原因,吸引高素質人才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由于人才流動性大,多數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投資比較慎重,再加之企業發展較快,人才需求量大且時間急,所需人才更多地是從人才市場招聘,不能真正將人力資源投資作為企業基礎性投資看待,忽視了企業自身對人才的長期培養。三是留住人才難。有資料顯示,以各種形式招聘到鄉鎮企業的各類人才平均供職時間僅2年左右,人才流失問題較為普遍,給企業的穩步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一些企業沒有真正把人才與企業利益聯系在一起,造成人才與企業整體利益割裂,形成招來了走,走了再招的惡性循環。留住和使用好人才已是鄉鎮企業當前需要解決的一件大事。
(五)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制約鄉鎮企業發展。融資問題,一直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各地普遍存在著發展資金緊張,貸款難的問題。據江蘇省企調隊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回答近二年企業資金是否緊張時,有60.2%的私營企業認為企業發展資金不足,有45.6%的私營企業認為資金短缺是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雖然政府已經出臺過商業金融機構應提供貸款,支持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的政策,也建立了一些信用擔保機構,但私營企業獲得貸款依然很難。(葉娜娜)
注:本文各項數據為各省預報數,與正式年報數可能有些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