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企業500強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5日發布了“2009中國企業500強”、“2009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200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和“2009中國企業效益200佳”的名單。
在“2009中國企業500強”中,中石化以逾1.46萬億元的營業收入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公司分別以逾1.27萬億元和逾1.14萬億元的營業收入緊隨其后。工行、中國移動、建行、中國人壽、中行、農行、中化集團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
2009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26萬億元,比上年提高了19.7%,入圍門檻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3.21%。而它們的納稅總額為1.91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額的35.2%,就業人數2581.99萬人,同比增加128.60萬人,同比增幅為5.2%。
研究同時顯示,中國企業500強在世界500強中的占比繼續提升。我國企業入圍世界500強的數量已超過英國,達到創紀錄的34家,其中沙鋼是首家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民企。而2009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折合36805億美元,相當于世界500強的14.62%,這一比重比上年提升了1.95個百分點,相當于美國企業500強的34.42%,比重也同比提升了6.22個百分點。而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僅相當于世界企業500強的5.3%,相當于美國企業500強的10%。
而在金融危機中,中國企業500強也體現出足夠的韌性。2009美國企業入圍世界500強的數量比上年減少13家,而中國企業入圍數量增加了8家。而從虧損面和利潤面看,2009中國企業500強也優于美國企業500強。2009年美國企業500強中有128家虧損,虧損額達5193.2億美元;2009中國企業500強中有33家虧損,虧損額為139.3億美元。2009美國企業500強凈利潤989億美元,同比下降84.67%;2009中國企業500強凈利潤1706億美元,同比下降12.4%。
我們為何有大企業無大品牌
中國企業500強,決定企業實力和名次的,不是企業的科技競爭力和管理水平,而是其背后的國字號背景和掌握資源的能力。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后果,中國企業500強的實力都很強,在收入利潤率等績效指標方面甚至都超過了世界及美國500強。可是,我們最大的軟肋是,有大企業,有的只是龐大的身軀,卻沒有大品牌,且不說世界級的大品牌,就連在國內叫得響的品牌也很少見。人家呢,有大企業,也有大品牌,還有一些頂尖品牌的生產企業甚至根本還算不上大企業。比如美國的花花公子、圣約克是大品牌無可爭辯,可它們卻遠遠算不上大企業。
究其原因,是我們的一些500強并不想要去創造自己的品牌,而且根本就沒辦法創造品牌。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500強企業多是能源型(如石油、鋼鐵、煤炭、電力)、行政型(如各地方鐵路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鐵路局這樣的企業根本就不能算作企業)、國家壟斷型(如各大商業銀行)和城市壟斷型企業,制造和銷售的不是“產品”,而是生產產品的原料或某種形式的公共服務。這樣一來,中國企業500強當然也就無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了。
品牌是一個企業,特別是一流企業的靈魂,如果沒有品牌,就好像一個人沒有個性和奮斗目標,就算威力再大、實力再強,可連行進的方向和動力都沒有,哪里才是成功的彼岸呢?當然也就無法成就大業。
我們常常說中國企業沒有大品牌,問題的關鍵也就在這里,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的無限度擴張導致企業不可能專心做好品牌,以中石油、中石化為例,我們如果說“中石油牌天然氣”、“中石化牌汽油”一定會遭人笑話。技術含量太低,缺乏個性方面的東西,注定培養不出大品牌。反觀中國企業500強中的那些星星點綴般的高科技和民營企業,反倒是它們讓國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他們能夠在“國手”林立的龐然大物中間找到一個角落生存下來,就已經非常非常不容易。我們也只能希望,在明年、后年和未來更多年,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更多一些,站得更高一些。
人家的壟斷和我們的壟斷不一樣
500強名單中,前50名,只有沙鋼集團、華為、海爾和聯想四家不是國有企業,前25名全是國有企業,而且基本是國有壟斷兼資源型企業。這和美國企業500強不可同日而語,人家都是私人的、非壟斷的。我們的壟斷企業利潤怎么來的,我們都很清楚。當然,或許有人反駁說,美國企業500強很多也是壟斷企業。但人家的壟斷和我們的壟斷不一樣:美國的是技術壟斷———靠自身技術優勢打拼的,人家壟斷的是高科技;我們的是行政壟斷———靠國家賦予的權力而壟斷,我們壟斷的是資源。
很多不同意我的觀點的朋友會說:我們國有企業的利潤上交國家,有什么不好?誠然,部分國有企業的部分利潤是上交國家了,但上交之后,這些錢怎么花掉了?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辦公大樓富麗堂皇,耗費不菲“三公消費”更是驚人,有學者推測每年在9000億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國家財政投入不夠,民眾收入增長緩慢,社會保障體系遲遲建立不起來,醫改、教改不到位,一些民眾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養老金缺口大,不敢消費。
中國500強凈利潤超過美國企業500強,更深層的不同在于兩種理念:藏富于民,還是藏富于國。美國企業500強的凈利潤在降低,說明美國是藏富于民,而我們是藏富于國。就拿成品油價格來說,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人均收入的數十倍,可美國的成品油價格卻低于中國的成品油價格。
再拿房價來說,美國人工作四五年就能買得起房子,我們工作一輩子不一定能買得起。很明顯,按照收入來說,這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想到我們的成品油和土地都壟斷在政府手里,價格并不由市場需求決定,就不難理解了。同樣不難理解的是,為什么中國的煉油技術和企業效率均遠遠低于美國同行,而利潤卻遠遠高于后者了。
無數中外歷史證明,藏富于民,讓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成為財富的主人,這才是實現擴大內需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事實上,只有從藏富于國走向藏富于民,百姓才有消費的熱情,公民才有創新積極性,國家才能最終長治久安。這個道理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詳細論述過。如果說,以前國家弱小,需要藏富于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可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該藏富于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