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民營企業經濟效益與效率在所有制結構中持續保持領先格局,但民營企業在中國企業100強的數量持續下滑,這是記者從在合肥舉行的2010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暨大企業高峰論壇上獲得的信息。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普遍面臨一個發展‘天花板’,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還在于對民營企業的不認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民營企業將長期缺乏上升動力,做大做強非常困難。”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意味深長地表示。
中國企業100強民企數量持續下滑
2010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公布的相關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經濟效益與效率在所有制結構上繼續呈現民營企業領先的格局。
從盈利水平看,國有企業的收入利潤率為5.38%,略低于民營企業的5.79%;國有企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5%,也低于民營企業的3.14%;國有企業的人均利潤水平為5.27萬元,遠低于民營企業的7.86萬元。從勞動生產率看,國有企業的人均收入為97.88萬元,明顯低于民營企業的135.9萬元。而從資產運作效率看,國有企業的資產周轉率為每年0.28次,明顯低于民營企業的每年0.59次。
然而,在為民營企業的效率叫好的同時,另一統計也表明,民營企業的經濟總量仍然不盡如人意。2010中國企業500強民企銷售收入總量不敵位列500強榜前三位的三家國企之和。而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的跟蹤調查,中國企業500強前100位的名單中,民營企業數量在近幾年持續下滑。
“雖然從民營企業占比總數看,從2002年到現在民營企業在500強中的比重已經由當初的10%左右提升到現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在體量上普遍不大,前100強民企數量連續多年出現下降。”李建明說。
民企普遍面臨發展“天花板現象”
中國企業聯合會調查發現,在2008年到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民營企業的數量減少尤為明顯。2010中國企業500強分析報告顯示,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期間確實有所萎縮。報告指出,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500強中民營及民營控股企業所占三分之一的比重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在2009年間,國有大企業(包括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的擴張速度明顯大于民營大企業,而且,局部地區的確存在“國進民退”現象。這表現為: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國有大企業兼并重組行為遠多于民企。2009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有154家企業實施了兼并收購行為,總共收購了909家企業。其中國企收購830家,占比高達91%以上;民企收購79家,占比近9%。平均國企收購數為6.9家,而民企平均只收購2.4家。
第二,局部地區的確存在“國進民退”現象。2009年我國大企業實施兼并收購最多的10家企業,全部是國有企業,包括3家央企和7家地方國企。其中,僅山西6大國有煤炭企業就收購了362家企業,中國企業500強占收購企業總數的40%。
李建明認為,上述現象值得關注和重視。一方面民營企業多年來在中國企業100強的數量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又進一步影響了民企的發展,在雙重壓力下,中國的民營企業遭遇了發展中的“天花板”。
“我們近年來的調查發現,民營企業在目前的發展中普遍面臨一個檻,即做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規模容易,但要做到一百億元的規模就非常少?!崩罱髡f,不少企業要么做到一定規模就沒有動力繼續做下去,要么自身想往上做但感到非常困難,就中途放棄了?!斑@說明民營企業的上升發展面臨著嚴重的瓶頸,難以突破?!?/p>
民企發展呼喚認同
據了解,中國企業聯合會曾在金融危機后專門對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做過調研,參與此項調研的李建明告訴記者,造成目前民營企業發展動力不足,出現萎縮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
外部環境包括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法律、輿論環境還有所欠缺,這造成民營企業家對做實業的信心不足。特別是目前中國對民營企業的輿論指責較多,對民營企業家“為富不仁”的偏見較強,加之相關保護私產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造成民營企業家“安全感”不強,一些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后,便將財富轉移到海外,不愿意繼續做下去了。
“當然民營企業自身也有原因?!崩罱髡f,民營企業內部風險管理同樣不容忽視,除了傳統的財務風險、組織流程等問題,還可能存在家族治理和繼承人的風險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也會影響企業的做大做強。
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困境,不少民營企業家也深有感觸。廣東一家知名小家電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及周圍的很多私企老板都獲得了海外居留權,不少私企老板在賺了足夠錢后都不愿意再做實業,而是轉向做投資或者干脆離開中國。
“雖然我們企業還在繼續做實業,投巨額資金進行戰略轉型,但做得非常艱苦?!边@位負責人感嘆,如今,民營企業在發展中普遍面臨著“玻璃門”和“彈簧門”的現象。“玻璃門”是指國家雖然對民營企業出臺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特別是支持民營企業的“新36條”出臺,都給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信心。但是在實際落實中,很多政策因為缺乏細化可操作性的辦法,讓企業感覺始終隔著一層玻璃,能看得到政策落實后的“美好前景”卻進不去?!皬椈砷T”則是指在市場競爭中,民營企業在一些領域受到限制,與國有企業處于不平等的競爭位置,造成在競爭中想發展卻被“彈出來”。
“企業做幾百萬元上千萬元是為自己,可做到幾十億元幾百億元就是為了社會。如果沒有好的外部環境支持,誰還愿意再做?”這位企業負責人感嘆。
李建明等人認為,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大企業是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主要成果之一,更是我國數十萬家民營企業、數十萬億民營資本中的精華部分。他們的發展對解決社會就業、國家財政稅收、推進社會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民營企業的發展深層次原因在于體制和社會認同,如果能解決這一問題,真正給予民企一視同仁的政策和社會環境支持,那么民營企業發展將會迎來新的黃金期。”李建明說。(葛如江、楊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