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甘肅小江南”的天水市,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控股合資企業——奔馬啤酒廠,十多年來一直向渭河排放污水,而且它還是當地唯一一家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的企業。近日,經媒體曝光后,奔馬啤酒廠已被責令停產整頓。
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折射出我國環保執法的尷尬局面:一方面,從中央至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喊環保、抓環保;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環境污染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企業的本性是趨利的。在地方政府種種形式的默許下,在環保政策執行不到位的情況下,自然變成了只求財富不問責任的“賺錢機器”。可以說,是一些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的不作為,或者即便有作為,卻不硬不徹底,才導致了類似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這也就引出我們要反思的問題:為什么地方政府監管會如此弱化?客觀地說,許多地方環境惡化能到今天的地步,起始是緣于經驗的缺乏和認識上的不足,以至于把環保長期邊緣化。這種現象表面上看,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而按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話說,其實是體現了“局部與全局的博弈、政績與民生的博弈、大資本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
監管弱化,原因很多。其中,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滯后就是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我國環境政策法制還存在四個“軟肋”:一是經濟、技術政策偏少,實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間缺乏協調;二是現有環境法律法規偏軟,可操作性不強,對違法企業的處罰額度過低,環保部門缺乏強制執行權;三是一些地方領導干擾環境執法,存在環保局長“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的現象;四是基層環保經費投入難以保障,執法監督工作薄弱,內部監督制約措施不健全,層級監督不完善,社會監督不落實。
高污染換來高增長使得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追求“綠色增長”。正像國家環??偩志珠L周生賢所說的那樣,我們“要使環保政策和執行力像鋼鐵一樣堅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樣軟弱。”(姜 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