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邊的沙灘上擺了一筐筐的魚蝦,連空氣里也彌漫著一種鮮魚的腥氣味。一只只吃水很深的漁船一頭拱在沙灘上,接著就把滿艙的魚蝦卸到沙灘上,魚蝦多的時候沙灘上連插足的地方都沒有。”
這是一位作者對昔日渤海桃花魚汛熱鬧景象的記憶。
但是,今天的渤海桃花汛,只有桃花依舊,魚蝦卻不知哪里去了。“海灣里只有零星幾只漁船,碼頭上卸魚的船只也寥寥無幾。”
酷漁濫捕造成渤海“荒漠化”
記者近日在山東沿海采訪了解到,由于作為多種魚蝦主要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的渤海日趨“荒漠化”,致使黃、渤海乃至東海漁業資源遲遲不能恢復,沿海人民特別是廣大漁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產業基礎受到嚴重威脅。一些水產專家提出,應統一領導,從養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入手,治理渤海,努力保持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漁民持續穩定增收。
渤海是黃海乃至整個北方海洋漁業資源的源頭。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的渤海,是黃海、渤海乃至東海多種經濟魚蝦類的主要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素有“黃渤海漁業搖籃”之稱。歷史上,渤海最高年捕撈量為162萬噸,約占全國捕撈總量的十分之一。中國對蝦、鲅魚、海蜇、梭子蟹、鲆鰈類等重要漁業品種主要產自渤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渤海出產的對蝦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產品,為我國換取了拖拉機、小麥等急需物資和糧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渤海興則漁業興。渤海漁業對全國海洋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但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長期的酷漁濫捕和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渤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生態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種類組成趨于小型化、低質化,資源生產功能嚴重退化。2004年的資源調查顯示,生物資源指數已由過去的每小時捕獲187.9公斤下降到1.54公斤,對蝦、鲅魚等已多年形不成魚汛。
據海洋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介紹,渤海的生物種類正在大幅度減少,魚類已經從1983年的63種減少到2004年的30種,而且,生物生殖群體結構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近年來,漁民捕撈上來的許多小黃魚、小帶魚只有一歲。產卵群體的低齡化,使其產卵量減少,造成資源補充量降低,最終導致渤海的漁業資源衰竭。唐啟升認為,渤海區域環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渤海作為“黃渤海漁業搖籃”的說法已經不太成立了。
資源衰退使漁民失去生存基礎
渤海漁業資源的衰竭,使漁民正在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產業基礎,部分漁民因為無魚可捕只能轉產轉業,更多的漁民則因為捕撈量的降低收益逐年減少。在煙臺市芝罘島附近,一些漁民告訴記者,現在的海窮了,捕撈量一年不如一年,有時,忙活一天,連油錢都賺不回來。在北方最大的漁港榮成石島港,許多漁船泊在港內,但碼頭上交易的多是小個體的魚類。
渤海漁業資源不斷惡化的現狀,給漁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沉重壓力,引起水產專家對海洋生態惡化的擔憂。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顯仕介紹,黃渤海大部分經濟魚種的活動規律是春天在渤海產卵,秋天游到黃海,冬天到黃海中南部越冬,渤海漁業資源衰退,勢必影響到相關海域的漁業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