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竹叢中找到大熊貓糞便。
臥龍保護區低海拔植被受地震破壞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在四川省汶川縣的里氏8.0級大地震,使得附近區域山崩地裂,江河易道,植被被大面積損毀,不僅給人類的生命帶來了重大創傷,也給集中生活在該地帶的珍稀瀕危物種大熊貓的生存帶來了威脅。
地震是否給野生大熊貓的生態環境帶來了致命的傷害?如今,大地震已經過去一年,野生大熊貓及其伴生的珍稀野生動物是否已經找到自己的家園,重新恢復生態秩序呢?本報記者親赴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心,進行了深入的采訪調查。
汶川大地震中,臥龍的居民離震中最遠的,直線距離也不足20公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系的在讀博士研究生劉偉向記者介紹:“我們分析遙感影像圖片后發現,臥龍保護區內大概有5000~6000公頃的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占整個棲息地的8%左右?!?/p>
棲息地海拔較高
受地震影響不大
“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和垮塌,對熊貓的棲息地造成了部分影響,但是影響不是很大,”剛從野外考察回來的臥龍特區資源管理局副局長徐海斌比較樂觀。他解釋說,發生山體垮塌和嚴重滑坡的地方都是靠近河谷、山勢陡峭的地方,而熊貓喜歡在坡度比較平緩、植被好的地帶生活。臥龍這一帶的地勢,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地勢很陡峭;而海拔較高的山上,地勢反趨向平緩。大熊貓喜歡活動的棲息地,大多在海拔2400米~3200米之間,這一帶山體滑坡較少?!暗卣疬^后,我們安置在野外進行監測的紅外線相機拍了很多野生動物的照片,其中有20多張是大熊貓的,顯示野生大熊貓生存狀態比較好?!?徐海斌有些驕傲地說。
“我們對大熊貓的檢測,主要采取走樣線的方式。地震對樣線道路損毀嚴重,一些保護站的房屋和水電設施也被損毀。不過,大熊貓本身受影響似乎不大,至今沒有見到過因地震而傷亡的大熊貓?!?2歲的楊文剛是在臥龍鎮土生土長的藏民,也是臥龍資源保護管理局下轄鄧生保護站的野外監測員。5·12地震發生時,他正在3000多米的高山上放牦牛;地震發生后的一年里,他曾多次參與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狀況的調查。
巢域遭地震打亂
生殖率或將降低
地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否會給野生大熊貓的生存帶來潛在的隱患呢?
素有“熊貓爸爸”之稱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表示:“大熊貓的核心區破壞不大,不會對種群造成毀滅性傷害。我們了解的情況是,從映秀到耿達的地方破壞比較嚴重,其他兩個棲息地之間稍稍好一點;有人居住的地方破壞較嚴重,其他沒有人居住的兩條河溝稍稍好一點。低海拔受到破壞較大,高海拔沒有受到影響?!?/p>
不過,張和民擔心,由于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大熊貓棲息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將對大熊貓的行為和整個生殖過程產生很大影響。“平時,每只大熊貓有其相對固定的活動范圍,但是強烈的地震將大熊貓的活動范圍擠壓小了,將其巢域打亂了,大熊貓到處躥來躥去,運動的距離增加了,可遇見性增加了?!?/p>
對于紅外線相機拍攝到的大熊貓的情況,張和民的解讀比當地村民更加深入:“紅外線相機拍到的熊貓的相片比過去多了30%,可能就說明了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行為和社會結構遭到了破壞?!睆埡兔癖硎?,這個需要慢慢恢復正常,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關鍵看自然更替快不快。
更令張和民擔心的是,大熊貓的生殖過程可能受影響,從而影響以后的生殖率?!爸窆S發出一個月以后,往往纖維化很嚴重,很難吃,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竹筍發出時間不一樣,大熊貓在4月底5月初開始發情以后,習慣從2100米的低海拔地區開始攆食竹筍,一直追到3000多米高的海拔,時間大概2~3個月。這是一個儲存能量的過程,體重會增加15~30公斤,才能完成生殖。如今由于低海拔的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使這個過程也遭到了破壞?!?/p>
張和民表示,未來,由于出生率的降低,野生大熊貓數量可能會出現一個走低的過程,可能很多大熊貓不懷孕了?!斑@個影響很大,但是嚴重到什么程度,誰也說不清楚。這涉及到植被的更新問題,有些地方人類是不可能做到的,主要靠通過自然界植被的自然更新?!?/p>
退耕還竹讓空間
人工種植復植被
“在廣東潮州和揭陽的對口援建下,我們準備將800多戶老百姓從山上搬下來集中安置,將土地騰出來,退耕還竹,將這些地方還給大熊貓,增加它在低海拔的棲息地,以緩解它的壓力,這是我們人類能夠做到的。”張和民表示,在重建規劃中,有近2000來畝的耕地將退耕還竹。
徐海斌介紹,地震后的熊貓保護區重建,除了退耕還竹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恢復植被,保護區將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方式進行植被恢復,在有條件的地方,將根據滑坡地帶的氣候條件、原有植被狀況,進行人工種植。
本報記者找到大熊貓糞便
5月26日下午,本報記者跟隨楊文剛等3位經驗豐富的野外監測人員,來到臥龍老街一帶的巴朗河兩岸,渡河爬山尋找大熊貓的蹤跡。
在離村子不遠的河谷邊,跳下高約1米的水泥路坎,在村民們退耕還竹種下的竹地里,記者發現一叢叢青翠的竹子在齊胸的位置被攔腰折斷,地上拋下一根根光竿的已經枯黃的竹子,被插在竹叢里。
“這明顯是大熊貓采食的結果,牛等別的動物咬斷的竹子,一般還會有連接的部分,不會斷得這么徹底?!北O測人員娓娓道來。
記者往地上一看,在相隔不到2米的地方,躺著2堆有些干燥的糞便。撿起一看,全是可見輪廓的竹葉組成,中間還夾雜著一些小段的竹枝。拿到鼻前一聞,并無動物糞便的臭味?!斑@只大熊貓應是在今年2月時下山來的,年齡大概在2~3歲之間。” 監測人員立即作出了判斷。十幾年來,他們便是這樣根據大熊貓的糞便、足跡和采食痕跡做野外監測的,竹子被折斷的高低、糞便的大小和其中竹節的長短,是判斷大熊貓狀況的主要依據。
地處汶川縣內的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0萬公頃,包括耿達鄉、臥龍鎮的6個村,現有人口5000多人,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保護區。根據2003年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區內有野生大熊貓143只,占全國現存野生大熊貓總數的9%,是全國野生大熊貓數量最多的自然保護區。區域內還有珙桐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81種,被譽為“熊貓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