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部有關負責人日前通報稱,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環保部等9部門 《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要求全面推進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這是國內首部專門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出臺的綜合性政策。
聯防聯控綜合治理
上述負責人認為,我國大氣污染區域性特征日趨明顯,一些地區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等問題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由于城市間大氣相互流通,僅從行政區劃角度考慮單個城市環境問題,難以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環境不是一個密閉的盒子。”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研究員周凌晞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氣候問題相當復雜。隨時間變動,每一區域都有不同的季風和主導風向。如同河流上游對下游的影響,上風向污染企業勢必影響下風向區域。”正因如此,山西大同的風刮到了北京。
上述負責人稱,實施區域聯防聯控將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根本途徑。此前,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等成功實踐均已證明。
《意見》中提到,聯防聯控工作要以“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為指導思想。《意見》還強調,到2015年,建立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區域大氣環境管理的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
環評實行“區域會商”機制
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介紹,近年,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每年出現灰霾天數達100天以上,廣州、南京、杭州、深圳、東莞等城市更為嚴重,東部地區大氣能見度與20世紀60年代初期相比,下降了約7~15公里。
他表示,高速的城市化進程給區域環境容量帶來巨大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必須盡快落實區域聯防聯控各項措施,上述區域首當其沖成為防控重點。
此外,針對重點區域內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意見》建議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區域會商機制。該機制具體辦法將由環保部另行制定,主要工作包括信息共享和信息通報等。《意見》希望以此提高環境準入門檻。
對于區域會商新機制,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王如松表示擁護。他分析,“一個工廠中的一個項目,不僅僅是所在區域范圍內的事,其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社會職能也應考慮在內。”
王如松認為,區域會商機制的建立,將更多顧及項目功能區劃,及所在區域的承載力。
氮氧化物納入總量控制
《意見》還指出,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重點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明確提出從當前的二氧化硫總量控制向多污染物綜合控制過渡。
張力軍表示,在區域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目標被制定同時,氮氧化物也會納入到總量控制范疇。此外,“十二五”期間,重點區域內火電廠脫硝工作必須完成。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張劍波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轉變的必然性——隨著城市發展,機動車數量猛增,于是尾氣中含有的氮氧化物被提上議事日程。他同時表示,“減排二氧化硫只需盯住某幾家工廠,氮氧化物卻大都隨尾氣排放,管理難度會更大。”
張劍波對聯防聯控的實施效果透露些許擔心,“防治大氣污染,應是‘大家行動,但各有職責’。新機制實施后,減排指標如何分配就很關鍵。”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也都表示,機制實施效果在于行政力量。
對此,《意見》中明確表明,地方人民政府仍是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責任主體。環保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情況進行評估檢查。對于未按時完成規劃任務且空氣質量狀況嚴重惡化的城市,其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將受到嚴格控制。(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