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月年度分紅潮將到來
2007年來凈值的上揚給基金帶來了高額可分配收益,雖然2007年四季度市場出現了調整,但預計封閉式基金可分配收益將超過800億元,一季度大額分紅的封閉式基金將不在少數。而封閉式基金每年所分配收益不得低于已實現的可分配收益的90%,3-4月間將會迎來一年中最大規模的分紅潮。
封基分紅 行情的基礎:投資+投機
封閉式基金的投資價值有幾個要素,即折價交易、凈值增長、分紅。其中分紅的特殊價值依賴于折價交易, 封閉式基金在分紅后,折價率會自然上升;如果要回復到分紅前的折價率水平,那么交易價格就必須上升,由此帶來了套利的機會, 即所謂分紅套利效應。
例如:某封閉式基金分紅前單位凈值是2元,交易價格是1.4元,那么折價率是(1.4-2)/2×100%=-30%。假定單位分紅0.4元,那么,分紅后單位凈值和交易價格都要同樣扣除0.4元,也就是除息后,單位凈值和交易價格分別變為1.6元和1元,此時的折價率就自然上升到(1-1.6)/1.6×100%=-62.5%。如果折價率要回復到-30%的水平,那么交易價格需上漲到1.12元,即需要上漲12%。
假如投資者在分紅之前買入,那么分紅后投資者就可以獲取折價率回歸帶來的價格收益。這就是所謂基金大比例分紅后有強制上漲要求的機理。
由此可見,封閉式基金的單位分紅金額越高,套利的空間也就越大;分紅前折價率越高,分紅套利效應也就越明顯。
目前多數封閉式基金都累積了大量可分配收益,以及大量未實現資本利得。也就是無論從現實分紅條件還是潛在分紅能力,不少封閉式基金都具備大比例分紅的可能。一旦實施高額分紅,二級市場上就會顯現分紅套利效應。
2008年分紅行情波瀾不驚
三大原因: 股票市場影響、折價率較低、分紅行情提前消化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2008年即將到來的分紅潮將是波瀾不驚,難以重現2007年的熱鬧場面。
其一,封閉式基金的整體表現受到股票市場的影響很大,根本上封閉式基金的投資價值也是以凈值增長為基礎的。如果我們關注歷年的年度分紅,就會發現所謂分紅行情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集體分紅觸發封閉式基金集體普漲是在當時股票市場一派樂觀的背景下;投資者不斷尋找值得挖掘的投資機會,而分紅行情則成為既有一定價值基礎,又有想象空間的題材。而熊市下的2004、2005年,封閉式基金分紅并未成為受到多大關注的因素。
2008年3-4月間股票市場的走勢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在封閉式基金凈值增長預期不確定的情況下,二級市場價格很難走出強勁的獨立上揚行情。也就是說分紅效應的利好也許更多地體現在相對收益上,而絕對收益效應不會特別明顯。
其二,封閉式基金分紅行情也和折價率水平相關。我們之前看到折價率越高,分紅金額越高,分紅套利效應就會越明顯。2006、2007年3月,封閉式基金的平均折價率水平都比較高,有利于分紅效應凸顯。目前封閉式基金的平均折價率基本處于兩年來的低點,平均折價率僅在16%左右。這種折價率水平下,分紅效應不十分突出。即使分紅后折價率上升,也不具有強烈的回歸動力。
其三,封閉式基金分紅行情的預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場提前消化。封閉式基金作為一個相對較小的投資品種,在經過連續兩年的大行情后,其投資價值基礎已經被眾多投資者所認識。因此年度分紅行情的利好在去年年底已經被普遍預期。
在去年12月中旬后封閉式基金的強勁表現,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對年度分紅的預期。而在1月后股市的大調整中,封閉式基金整體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同樣包含了這種預期。
結構性牛市下封基仍有價值
雖然在整體上封閉式分紅行情可能不如預期中的熱烈,但是從相對投資價值來說,封閉式基金仍然延續其獨特的投資價值。
凈值增長整體上具備優勢
與開放式基金相比,封閉式基金由于規模穩定、不存在贖回壓力,具有穩定市場作用以及中長期獲取穩健收益的優勢。從凈值增長上看,近一年來封閉式基金整體上都表現出比開放式基金更強的凈值增長能力。其中的原因有多種因素,如規模因素、基金公司因素等等。
封轉開帶來套利機會
隨著封閉式基金逐步到期,封轉開在按部就班地進行。2008年有6只封閉式基金到期,將轉型為開放式基金。封轉開是封閉式基金獲取折價套利空間的基礎。
折價率有所降低
絕對投資價值仍在
封閉式基金的折價交易使得基金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往往要低于基金凈值,價格等于或者高于凈值的狀況存在但是非常少見。折價是封閉式基金投資價值存在的基本因素之一。投資者可以以低于資產實際價值的價格購買基金,其中蘊含的絕對投資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封閉式基金衍生的其他價值,分紅套利、封轉開等等無不基于折價。
目前封閉式基金的整體折價率在15%~20%之間波動,預計在2008年的結構性牛市中封基的整體折價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15%~25%會是變動的主要區間,受市場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區間的波動幅度將會加大。
2008年封基折價率雖無太大變動,但在2007年封基交易價格和基金凈值已經大幅增長的基礎上,仍然給2008年的基金價格收益留下了上漲空間。(德勝基金研究中心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