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大小非解禁"、經濟滯漲、貨幣緊縮等問題難以解釋當前股市的大幅下滑,自2007年10月后股市大幅下行的主要原因是股市供求結構失衡
2008年年初以來,A股市場中廣為流傳的下跌成因(按照時間序列)大致有"美國次貸危機論"、"解禁論"、"經濟滯漲論"和"貨幣緊縮論" 等幾種。筆者認為,這些說法均難以成立。
美國次貸危機并未對A股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
從"美國次貸危機論"來看,2008年1~3月,鑒于A股市場的大幅下落,一些人強調,這主要是美國次貸危機惹的禍。但這種說法是缺乏足夠根據的。如果美國次貸危機能夠對中國股市產生實質性影響,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之一:一是中國股市屬于開放式國際股市,由此,有大量的海外資金入市。在此條件下,由于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相當多海外機構需要拋股抽資以救援母公司的資金緊缺,從而引致中國股市走勢大幅下落。二是中國股市中有相當大比重的上市公司從事外貿業務,這樣,在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經濟走軟和由此引致的全球經濟下落過程中,這些上市公司的業績大幅下滑(且有明顯的數據可證),從而引致股市基本面改變,促使股市走低。但從中國的實踐情況看,這兩個條件均不成立。首先,在中國股市中,除了QFII外,合法進入A股市場的海外資金數額相當小。就QFII而言,雖然準許設立的額度為300億美元,但實際批準的只有100多億美元。且不說QFII已批準的資金額度尚未使用完,QFII迄今也沒有完全空倉。即便它們近幾個月不斷減倉以至于目前處于空倉狀態,對有著20多萬億元市值、入市資金高達3萬多億元的中國股市來說,其影響也是相當有限的。因此,QFII無力使中國股市下落3000多點。其次,雖然有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受到外貿走勢的影響,但2007年中國外貿形勢相當好,2008年1~6月份的出口漲幅雖然有所下落可依然達到了21.9%。在此背景下,從事外貿業務的上市公司沒有理由說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質性影響,更沒有理由說,由此促使股市跌幅深達55%以上。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于2007年8月,但從2007 年年報和2008年第一季度報告看,上市公司總體上并沒有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致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甚至發生嚴重虧損;相反,從最近對70多家券商1800多位投資分析師盈利預測的統計來看,與2007年相比,上市公司的總體業績增長率將達到 27.80%,雖然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依然處于高位狀態。
大小非實際減持數量遠低于解禁數量
從"解禁論"來看,2008年1月21日,中國平安宣布了再融資1600多億元的計劃,這在當時并沒有引起股市投資者的太多關注。2月下旬,在股市繼續下跌的背景下,平安再融資突然成為股市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小非"、"大非"和"解禁" 等也成為投資者密集議論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強調,股市下落主要是由再融資、小非、大非和解禁等導致的股市快速擴容引致的,因此,強烈呼吁對這些行為予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國證監會4月22日出臺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試圖影響股市下行走勢。從結果看,其效果并不明顯。在實踐面上,2008年1~6月實際減持的股份數量如表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股市現實中實際減持數量遠低于解禁數量,因此,它對股市走勢的影響也遠低于按照解禁數量計算的程度。內在機理是,"解禁"只是從制度規定角度放開了對股份入市交易的限制,但這些股份是否真正入市交易還取決于一系列條件。對股東來說,通常在三種情況下可能賣出手中的股份:其一,急需資金且從其他渠道已無法融入資金(包括融資成本過高),不得不賣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其二,對這家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走勢已不再看好,趁早賣出股份,一走了之;其三,有了比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更為有利的投資機會,放棄持股,轉為其他投資。就單個股東而言,在解禁背景下,賣出所持股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是完全可能的,但對諸多上市公司股東來說,要在近乎同一的時間內賣出所持股份(這意味著他們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幾乎不可能。須知,一旦賣出這些股份,要再買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中國的相關制度中規定,法人通過股市購買上市公司股份達到5%就要公告,且此后每增持2%還要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