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3倍的剖腹產率,讓緊張的醫患關系再起波瀾。未來母親們對醫院“唯利是圖”的簡單判斷和醫生們對醫患糾紛的恐懼,與醫療領域長期存在的信任缺乏夾雜在一起,陡然提升了社會的不安全感。
剖腹產是人類醫學技術和生育安全的重大進步,但在現有醫療體制下,順產還是剖腹產,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如何降低剖腹產率,需要的也不是簡單的指責。
剖腹產之痛
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國內媒體和公眾的普遍關注。該報告稱,中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產率高達46%,為世界第一。而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是15%。其中,未出現剖腹產手術指征(指當某種疾病符合診療常規所規定的標準,只有采用手術方式才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就進行手術的比例占全部剖腹產案例的11.7%。
“剖腹產已經失控”、“中國11.7%的剖腹產手術沒有必要”、“醫院逐利,‘鐘愛’剖腹產”、“沒有巨大經濟收益,哪來的剖腹產率世界第一”……許多人將“罪魁禍首”鎖定在了醫院和醫生身上。下一頁
5月6日,北京一家私立婦產醫院的產婦病房。私立醫院能夠比公立醫院為各產婦提供更多的醫療資源,但其高昂的收費令大部分產婦望而卻步。本刊記者曹海鵬攝
某些醫院剖腹產率高達90%以上
其實,我國剖腹產率過高的情況早已存在。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網站200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顯示:在20世紀50到70年代,我國剖腹產率僅在5%左右,此后不斷攀升,20世紀80年代以后快速上升至30%~40%,到20世紀90年代,上升更為明顯,幾乎達到了40%~60%。21世紀,在中國,剖腹產變得更加普通,其效用被無限放大。當前國內大部分城市醫院剖腹產率在40%~60%以上,少數已超過80%,某些醫院已上升至90%以上。
山東省某縣婦幼保健院的趙院長告訴記者,剖腹產率一般是大醫院高,小醫院低,綜合性醫院高,婦幼保健院低。“比如我們醫院的剖腹產率在30%左右,而縣人民醫院為50%,市人民醫院為60%。因為現在的妊娠合并癥等高危因素增多,所以產婦一般都選擇大醫院和綜合性醫院去進行剖腹產。”
一些產科醫生,特別是公立醫院的產科醫生,則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他們表示:“剖腹產率高已經好多年了,該談的都談過了,沒什么好說的了。”
北京美中宜和婦兒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高凌告訴記者,其實婦產科一直在控制剖腹產率增高的情況,因為剖腹產率是婦產科質量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每季度都會上報一次剖腹產率,然后大家進行討論,為什么升高或降低?應該如何控制等。但剖腹產率近些年是在暴增,壓也壓不住。”
順產還是剖腹產?什么時候生?到哪家醫院生?找哪個大夫接生?從網絡到現實生活,從城市到農村,到處都在討論。而就在這種充滿人性溫情的討論中,“醫院趨利導致剖腹產率高”的簡單推論卻顯得越發真實。
26歲的河南農民小李非常氣憤。今年3月,妻子在鄉醫院生孩子,本來也想順產,“但醫生說,胎兒比較大,順產怕有危險,建議我們剖腹產,我們就聽從了醫生的意見。沒想到前幾天碰見一個熟人,親戚是鄉醫院的產科醫生。他說,凡是自己接生的產婦,一律剖腹產,時間短,賺錢多,不管你想不想剖,一嚇唬就都剖了。”
31歲的王女士感覺也差不多。她去年在北京某公立醫院生孩子,也是剖腹產。“我本來想自己生,產前所有的檢查都挺好,但待產的時候,醫生突然說我年紀有些大,順產可能會有問題,建議考慮剖腹產。當時把我們全家都嚇住了,就選擇了剖腹產。可事后想想很生氣,如果年紀大有問題,為什么之前檢查都很正常?為什么非要等臨產前才提醒我?我覺得醫院就是想多賺錢。”
不管是親身經歷還是道聽途說,大家似乎更愿意相信:醫生為了賺錢,所以讓大家剖腹產。一位網友說并非所有的醫生都建議剖腹產,自己生孩子時,醫生就一直鼓勵自己順產。結果遭到了許多網友的圍攻:你是醫院的托兒吧?醫院是你家開的吧?
但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確實有許多產婦選擇剖腹產是處于主動,而非被醫生勸導。對生產的恐懼和擔心,包括怕疼,怕體型變差等,成為許多人主動選擇剖腹產的原因之一。
網上有一篇流傳甚廣的帖子——《產房里的尷尬事兒,你知道多少?》,該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分娩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尷尬事:插尿管、肛檢、剃毛、大小便失禁等。盡管帖主表示:“告訴你這些,并不是為了讓你緊張和難堪,只是想讓準媽媽們事先有個思想準備”,但大部分女性網友感到的只是恐懼:“我沒有勇氣看完……”“嚇死我算了。我希望我生的時候直接暈倒,然后醒過來的時候一切都OK了。”
生孩子疼得死去活來;有人生了30個小時都沒生下來;產鉗會把孩子腦袋夾壞;順產影響體形,影響夫妻生活;陪產會讓丈夫心里有陰影……各種健康頻道、母嬰論壇上,到處是懷孕日記、生產日記之類的帖子,許多育齡女性在跟帖中進行著自發的經驗交流和學習。
在采訪中有多名婦產科醫生表示,網上眾多孕產婦個人體驗式的心得體會,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大眾對分娩的客觀認識,容易對生育這一自然生理過程產生不必要的恐懼。
但眾多孕婦及其家屬們也很氣憤:我倒想聽專家給我好好講講,可是連個號都掛不上,好不容易掛上號了,大夫幾句話就把我打發了。
順產還是剖,在產科醫生們看來,確實存在利益差別。
“如果全是順產的話,我們就要喝西北風了。”河南省某鄉醫院婦產科的郭醫生告訴記者,在自己醫院順產的費用是500多元,剖腹產的費用是1000多元。每個月有十幾名產婦生孩子。如果全是順產,則每個月產科部分的收入為七八千元。這七八千元由4名醫護人員、婦產科和醫院按比例分配,“實際分到我們手里的錢非常有限”。
而工作量是該醫院和醫護人員的唯一收入來源。“國家好多年沒有給我們投入了。這么多年來,醫護人員的收入完全要靠自己來掙。”郭醫生告訴記者,有一次發工資,一位護士當月的工資竟然還不夠抵扣當月應交給醫院的伙食費等正常費用,護士很傷心,說:我天天按時上班,又沒遲到又沒曠工又沒請假的,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竟然還要倒給醫院交錢!“大家看著也很傷心。最后,醫院領導免了她當月的伙食費。”
郭醫生或許不知道,大城市的產科醫生和他有同樣的感受。
北京美中宜和婦兒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高凌,曾在北京市的一公立醫院婦產科工作過近30年。高凌表示,剖腹產率高,公立醫院考慮盈利的因素確實存在,“因為物價部門對分娩費用的規定極低極低。”
從2005年7月1日起,北京市的城鎮企業職工有了生育險。開始享受住院分娩報銷的政策。住院分娩期間,除嬰兒費和超標準床位費外,定點醫療機構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收取其它費用;自費藥品、自費診療項目,醫療機構要與個人簽訂自費協議。
高凌所說的“物價部門規定的分娩費用”,指的就是生育險中規定的支付標準。以北京市的三級醫院為例,生育險中規定的自然分娩的支付標準為2000元,剖腹產不伴其他手術的支付標準為3800元。“我就做不出這個2000元的順產項目來。因為按照這個標準,好多項目都不能做,比如監護,但不做監護我怎么保證產婦的安全?而且生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醫護人員?所有的成本根本不止2000元。如果按照這個費用來收,我這個科室維持不下去。不是我要多賺錢,是我連西北風都喝不上。”
“再比如接生費,物價部門定的價格是生一個孩子50元,生雙胞胎60元,我們簡直無法接受,這么復雜的生育過程,多生一個孩子,只多加10塊錢!這個價格一直沿用到現在,實在是沒辦法。”
據高凌介紹,盡管剖腹產3800元的費用也不高,但對于一些醫生來說,畢竟“比順產的余地大很多”,“順產人家生完就生完了,想加錢也不好加,但剖腹產的話,會用到醫療器械、材料、藥品等,而且個別大夫還會有一些灰色收入。”
實際上,順產對公立醫院和醫護人員來說,耗時長,投入的人力多,收入最低,還容易引起糾紛。“順產的越多,醫護人員越累,拿的錢還最少,哪一個有頭腦的人不會想:我干嘛要這么多順產?為什么不去剖腹產?這是人之常情。”一位產科醫生說。
但抱怨歸抱怨,采訪中許多婦產科醫生表示,還是會鼓勵符合條件的產婦順產,因為自己是醫生,要為患者負責,況且大多數醫院的產科并未獨立,是“婦產科”,生產費用并非自己唯一的收入來源。
“有的時候,遇到病人說:我不想順產,你干嘛不給我剖?我心里想:哎呦,誰不愿意給你剖?我難道不怕累?關鍵是沒有理由的剖腹產,我良心上過不去。”高凌說。
從醫院的角度來看,利益考慮絕不是高剖腹產率的唯一因素。風險,是產科醫生談起剖腹產時,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匯。
河南某鄉醫院的郭醫生坦言,自己接到待產的孕婦時,首先考慮的是風險,而不是費用。“我接生,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你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如果我覺得有風險,我就不收,建議你去別的醫院。因為一旦出了醫療事故,對醫院和醫生的影響非常大。”
郭醫生所在的醫院婦產科,前幾年連續出了幾起醫療糾紛,雖然最后得到了解決,但負面影響至今還在。“糾紛都過去好幾年了,但到我們醫院來生產的孕婦數量還不到糾紛前的一半,一直緩不過來。而且現在患者鬧得兇,醫院一般都會和他協商解決,賠償的話,醫生要按照醫院認定的責任大小掏賠償費,如果認為是醫生的全責,那么你就全掏,大責就掏大部分,小責就掏小部分。現在的醫療糾紛,患者提出的賠償至少上萬元,我一年才能賺多少錢?而且,今后誰還敢找我看病?”
山東省某縣婦幼保健院的趙院長認為,醫療糾紛才是導致高剖腹產率的最重要因素。“分娩作為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但患者和醫院都不愿意承擔風險。而且,醫療糾紛的處理又缺乏正確的、合理的途徑。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出現糾紛后,患者不鬧就一分錢沒有,鬧了就有賠償,鬧得越大,賠償越多。醫院和醫生的壓力都很大。現在還算好一些了,五六年前,患者到醫院來鬧,110都不來。”
產科確實是醫療糾紛的重災區。據北京衛生法學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該中心受理了近6000例醫療糾紛調解,其中產科糾紛約450例,占8.6%,排名第3。
北京衛生法學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劉海英副主任告訴記者,產科糾紛多,主要因素是因為產婦在醫院分娩時心理落差很大。“孕產婦在家庭中享受的往往是大熊貓一樣的關心和呵護,但到醫院分娩時,心理落差很大。因為產科工作強度大,醫護人員不會像其家人一樣關心備至。加之產婦是一個頭腦清醒的健康人,醫護人員的一舉一動都被她看在眼里,如遇態度不好等,就會覺得很委屈,覺得你沒有盡心盡責。所以,如果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某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很容易產生糾紛。”
據劉海英介紹,這種心理落差還表現在產婦及其家屬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值上。“比如,產婦在產前會做很多次的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再加上自己和家人對胎兒的精心呵護,像胎教、防輻射等等,她們覺得自己已經做得非常完美了,那么孩子在出生后就應該是健康的。但由于受現代醫學技術條件限制,一些疾病在產前不可能全部被檢驗出來,一旦孩子出生有問題,家長們肯定很難接受。這種對胎兒的過高期望值導致的糾紛占得比例很大。”
多位婦產科醫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無奈:生得好全是人家自己的功勞,生得不好則全是我們的錯。
一位婦產科醫生向記者表示:為了保護自己,很多時候,只好選擇剖腹產。“(順產)高風險捆綁住了我們的手腳,誰敢去冒險?那就直接剖吧,一次搞定,速戰速決。”他無奈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