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代女農民工人生軌跡:打工-結婚-生子-失業
· 第二代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不愿做農民難融入城市
第二代農民工的就業“怪現狀”
正月初六,許多縣城的機關工作人員可能還在走親訪友,羅田縣勞動就業局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局長肖攀峰說,6天后,縣里將組織30家縣內外企業舉行農民工專場招聘會,現場提供崗位1500個。
肖攀峰介紹,縣里有3家定點培訓機構,培訓計算機、數控機床、電子電工等專業項目,前來參加培訓人員基本以40歲以下為主。
他坦承,2008年全年培訓農民工2000人次,但返鄉農民工來得并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
公路上公益廣告牌上通告,電視里滾動播出,“免費還不愿意參加”,在肖攀峰看來,這樣的“怪現狀”背后,“農民工心態轉變有一個過程”——很多人覺得不需要,沉不下來;一旦發現需要了,哪怕花錢也愿意學。
肖攀峰把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分成三類:一部分是年齡偏大賣苦力的,金融危機下,他們可能不再選擇外出,在家鄉周邊打工,或者回歸土地,開展種養殖業多種經營;一部分是有文憑懂技術的年輕人,他們在金融危機中基本沒受影響;還有一部分沒有專長的年輕人,他們要出去闖一闖,想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但闖過之后又暴露出自身的不足。
肖攀峰分析,金融危機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回家過年又給了一個緩沖期,一旦春節后工作受挫,第三部分人群對于培訓的要求將十分迫切,這也是今后一段培訓的重點對象,如何根據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值得探索。這樣的怪事還有不少。
2008年初,勞動就業管理局做了一次全縣范圍的企業招工難問題調研,這次調查涉及全縣各類企業42家,在崗員工3499人,除一家未開工外,缺工的企業有26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61.9%,需要員工1163人,占現有員工的33.3%,不缺員工的企業有15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35.7%,也就是說,全縣有2/3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問題,缺員大約是在崗人數的1/3。
從地域分布看,地處鄉鎮的企業缺工比縣城更突出;從企業類型看,服裝縫紉、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機械鑄造等重點行業缺工嚴重;從員工類型看,普工、年輕工人難招,熟練工、中高級技工更難招。
為何當地企業不受第二代農民工歡迎呢?
肖攀峰分析,新一代農民和一些失業下崗職工陸續進入現代都市并逐漸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他們懷著對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更愿意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磨練自己。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后,他們更加注重“體面勞動”和“生活質量”,對薪酬待遇、社會保障、勞動條件、自身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發展,都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還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覺得到外地就業比在本地生活“有面子”,存在舍近求遠的虛榮思想。
受這些思想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發達地區急劇的用工需求對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沖擊,外出就業便成了“一邊倒”。全縣每年職校、技校畢業生有3000多人,留在縣內就業的不到5%,絕大部分都被外面的大企業、大公司“搶購”一空,縣內企業很難招到這樣訓練有素、技能熟練的“藍領工人”。
此外,傳統手工藝對就業的拉動也在急劇下滑。
三里畈鎮范家涼亭村委會主任范運和介紹,村里以前有木匠、石匠、篾匠等20余人,10年前每人每年都會帶徒弟,一般還要托關系找親戚才能有機會,現在年輕一代基本上已經沒人肯學了。“事實上,這些手藝活工價可不少,縣城建筑工地一個大工(技術型)一天能拿100元以上,刨去停工休息,一個月也能賺2000元以上。”
對此,湖北省勞動就業管理局農村就業指導和培訓處處長李湘泉認為,“第一代農民工外出的打工目的是掙錢回鄉蓋房子,但第二代卻想通過外出打工的機會,留在城市里,提高生活質量。”他說,針對返鄉農民工,湖北省已開始啟動“特別培訓計劃”,在就業專項資金中拿出1.2億元,培訓農民工各種技能。“利用目前有些農民工失業的空當期,對他們進行培訓,使他們更有競爭力。”本報武漢2月5日電 本報記者 雷宇 通訊員林永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