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由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 Richthofen,Fendinand Von)在《中國旅行記》(第1卷)提出,他在談到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陸上交通路線時,鑒于大量的中國絲綢和絲織品經此路運銷西方,遂稱之為絲綢之路。
東西方各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交往,豐富彼此間的經濟生活,分享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
從中國沿海起航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一是東海絲綢之路,分北線和南線。一條是南海絲綢之路,分南線和東線,其中南線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開辟的、最主要航線。東線開辟于16世紀大航海時代,自廣州、澳門、漳州月港起航,抵菲律賓馬尼拉,再橫渡太平洋到美洲新大陸。
A
東南沿海在秦漢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此后兩千多年,海上絲綢之路不斷發展
20世紀英國偉大的思想家羅素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觸,已經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而文明的接觸與交流通常通過一定的交通渠道,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古代連接東西方的交通道路,有海陸兩途。陸路東端起自中國渭水流域,向西沿河西走廊,進入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北非,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已經形成。在此后兩千余年里,大量的中國絲綢和絲織品皆經此路運銷西方,故稱為絲綢之路。海路東端自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越南海,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地區,遠及東非、歐洲;或從北方沿海通過東海前往日本、朝鮮。此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由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 Richthofen,Fendinand Von)在《中國旅行記》(第1卷)提出,他在談到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陸上交通路線時,鑒于大量的中國絲綢和絲織品經此路運銷西方,遂稱之為絲綢之路。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考察”項目。1990年,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此后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廣為人知,被廣泛使用。
在公元前后幾個世紀里,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埃及等文明古國不約而同地致力于經營海上交通與海洋貿易,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貫通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貢獻。中國沿海地區是東方海洋文明的中心,尤其是東南沿海,秦漢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此后兩千余年,海上絲綢之路不斷發展,變化很大。從中國沿海起航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
一是東海絲綢之路,分北線和南線。北線自登州、萊州起航,越渤海,經百濟、對馬、壹岐等海域,抵日本博多、難波。南線自楚州、揚州、越州、明州等地起航,渡海抵日本。
二是南海絲綢之路,分南線和東線,其中南線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開辟的、最主要航線。自番禺(今廣州)、徐聞、合浦起航,進入南海,沿著中南半島沿海海域,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至西亞和非洲東海岸各國,支線經波斯灣、紅海,延伸至歐洲。東線開辟于16世紀大航海時代,自廣州、澳門、漳州月港起航,抵菲律賓馬尼拉,再橫渡太平洋到美洲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