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振紅)8月26日,中國科學院世界可持續發展報告研究組在京發布《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這是我國首發的第一份針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科學與行動的專業研究報告。
報告數據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進入生態超載狀態,此后,人類每年對地球的需求都超過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2011年,地球的生態承載力總量為120億全球公頃,人均生態承載力為1.7全球公頃。1961-2011年,全球生態承載力總量增加了23%,但由于人口增長,人均生態承載力減少了47%。歐洲和北美地區的人均生態承載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收入國家和中高等收入國家的人均生態承載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整體上看,收入水平越高,人均生態承載力越大,高收入國家是中低等收入國家的近3倍。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生態承載力總量,除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位居全球第三和第七外,相對不高,但其人均生態承載力除日本外,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澳大利亞和挪威,分別為全球平均水平的9.5倍和4.9倍。
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生態承載力總量最高,將近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人均生態承載力除巴西和俄羅斯外,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巴西的生態承載力總量位居全球第一,人均生態承載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4倍。中國的生態承載力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人均生態承載力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53%。俄羅斯的生態承載力總量位居全球第四,人均生態承載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9倍。
發展中國家生態承載力總量除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外,相對較低,人均生態承載力除不丹和委內瑞拉外,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最不發達國家生態承載力總量和人均量均最低,除莫桑比克外,人均生態承載力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30%。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