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闡述一個宏大的調水構想——將黃河上游段的極大部分徑流量通過開挖自流河渠或安裝輸水管道分輸給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區,在西北地區依托礦產開發及加工新建數百個供水充足的園林化工業城鎮,改善2760萬人的用水條件并轉移農牧人口1320萬人;同時,開挖自湖北宜昌至河北定興的“宜定大運河”從三峽水庫引水,每年向華北平原調水400億立方米。 ——編者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也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在人口大幅度增加、耕地大量地減少、就業崗位缺口巨大、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嚴重的目前,我國的水資源利用格局已亟需作出重大的調整,而且想不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憑小改微調已不能解決突出矛盾。基于這一些思考,筆者現大膽地提出一個南水北調的新構想,希望能引起網友們對南水北調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關注、研究和探討。
一、南水北調新構想
(一)基本構想
本文所述南水北調的基本構想是:“河”水分流,“江”水北調。即:將黃河上游甘肅景泰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段的極大部分徑流量通過開挖自流河渠或安裝輸水管道分輸給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寧夏、內蒙古、陜北近黃河地區;黃河自河口至潼關段產生的徑流量通過在干支流流域內修建水庫湖泊和開挖封閉式河渠等辦法蓄積且潤澤于當地;黃河原溉澤華北平原的徑流量通過從三峽水庫調水實現抵補,并使所調水量略多于黃河原流入下游的徑流量。
(二)主要目標:
主要解決西北地區大量人口的生活缺水和西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缺水。給甘肅、寧夏、內蒙古、陜北、新疆這五省區的部分干旱缺水地區年均增加水量225億立方米;在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區開發和改建400多個供水充足、每一個占地約30平方公里和集聚人口6—7萬人、惠及人口總量達到2700多萬人、總占地達12000多平方公里的園林化工業城鎮。
(三)調水設想
調水設想包括相互關聯的以下八項:
1、“江”水北調。從三峽水庫引水,自宜昌至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開挖一條輸水大運河(以下簡稱“宜定大運河”)。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三峽工程二期蓄水結束后大壩前水面的海拔高度是135米);長江中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的極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程低于50米;南陽盆地海拔在85—140米之間,位于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方城一帶地勢低平,較低處海拔僅108米。據此地勢設想:從三峽水庫西岸開口引水,經荊門市、襄樊市、南陽市(方城縣)、長葛市、鶴壁市、鹿泉市至保定市西部的易縣、定興縣交界處(海拔40余米),即沿我國地勢第二級臺階與第三級臺階(平原)的接合部海拔120—50米區域,開挖一條河床寬度800米左右、容水深度15米上下的大河(估計總長1500公里,總投資數千億元),使三峽水庫庫內的長江之水自流地從宜昌流到河北,規劃此運河每年向華北平原中、南部輸水400億立方米(約占宜昌以上長江多年年均徑流量的9.1%)。讓宜定大運河輸送的長江之水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往京、津之水,替代黃河上游來水,并滿足華北地區和京、津、唐地區的需水。
2、“河”水分流。將黃河上游景泰至托克托縣河口段年均近230億立方米徑流量中的225億立方米分輸給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和新疆的部分干旱宜開發區域。據黃河上游甘、寧交界處的下河沿水文站(青銅峽水庫之上122公里處)1986年11月—1996年10月的測量報告,黃河流經該河段的年均徑流量為254億立方米;黃河上、中游分界點河口鎮之下104公里處的頭道拐水文站實測報告,黃河流經該河段1950年—1997年的年均徑流量為233.1億立方米(另有文章披露,黃河上游河口鎮以上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51.3%,來水量占全河的53.9%)。據此設想:將黃河頭道拐水文站上游年均233.1億立方米中的225億立方米徑流量,通過在甘肅景泰(古絲綢之路重鎮,平均海拔1620米)至頭道拐邊的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海拔約980米)這大約1200公里長的河段中新開挖多條河渠,分輸給甘肅河西走廊(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約1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中部狹長的平原海拔只幾百米),分輸給寧夏(石嘴山段海拔約1100米)、內蒙古(近河道的烏蘭布和沙漠海拔約1050米,低于黃河河道)、陜西(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這三省區近黃河的干旱易開發地區,并通過修筑三面光且部分封蓋水渠或多條大口徑輸水管道向油氣資源富集的新疆塔里木盆地調水(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
3、開發園林化工業城鎮。若能年均將黃河上游225億立方米徑流量用于西北干旱宜開發地區,那么,可設想在西北地區太包—包蘭—蘭新線附近、陜北地區和塔里木盆地依托那里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發數百個園林化工業城鎮。為凸顯225億立米水能產生的巨大的社會效益,筆者現假設一種水利用及開發模型如下:
假設:一個供水充足的園林化工業城鎮占地規模為45000畝(30平方公里),其用地類型、謀生人口及用水量為:
類別 所占 占地畝數 給水標準 年供水量(萬立方米)
林地 35% 15750畝 600毫米 630.32
(按略大于華北平原的降水量計)
草地 15% 6750畝 600毫米 270.14
耕地 10% 4500畝 2500毫米 750.38
(按河西走廊的蒸發量計)
湖泊 5% 2250畝 3000毫米 450.23
工業用地 10% 4500畝 1.5萬噸/km2·天 1642.50
住宅商貿道路用地 25% 11250畝 (需水計在人口上,低層房屋)
人口 150人/百畝 6.75萬人 600kg/人·天 1478.25
(按充裕的用水量計)
合計 5221.82
如果供輸水(包括河渠)損耗按5.32%計,需損耗水量277.8萬立方米,按此推算,一個占地45000畝的工業城鎮每年需水近5500萬方。
如果年均有225億立方米水用于開發這樣的城鎮,那么,可開發供水充足的園林化工業城鎮409個。即新增林地644萬畝,草地276萬畝,耕地184萬畝,湖泊92萬畝,加工業用地184萬畝,建成綠州及城鎮總面積12270平方公里,供水充足的總人口量達到2760.75萬人,相當于甘、寧、內蒙、陜四省區2004年末總人口9296.04萬人的29.7%。如果用225億立方米的五分之一水量用于將西北干旱地區現有城鎮改造成為供水充足的園林化工業城鎮(因為是補給缺口,可估算為82個的兩倍164個),那么,其五分之四的水量還可在沙漠或荒地上新建供水充足的園林化工業城鎮327個,在新建工業城鎮上集聚人口2207萬人,若按50%的勞動力計,可新增就業崗位約1100萬個,如果其中60%的就業崗位用于吸納當地農牧民的話,可減少務農放牧勞力660萬人,轉移農牧人口1320萬人。若能這樣,那么,對西北地區地面植被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而退化的勢頭必將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給西北地區廣大農牧民改善生活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并將增創大量的稅收。
4、改造和涵養黃土高原。黃河自河口鎮至龍門段,長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這一河段稱晉陜峽谷。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有56條流域面積均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匯入,這些支流平均每年向黃河干流輸送泥沙9億多噸,占黃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遷移最多的地區。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干支流流域面積為11.2萬平方公里,各支流匯入的多年年均徑流量約51億立方米(另有文章披露,該區間流域面積占全河流域面積的14.9%,水量占全河的12.5%),其中7—10月占全年的80%—90%。如何防止晉陜峽谷兩岸的支流向黃河匯入大量的泥沙?如何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筆者雖對黃土高原的氣候、地理特點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但在此提出一個供大家研究、探討的設想,這就是:向平原水網密布地區學習。浙江紹興市地處寧紹平原,經歷代的整治,現呈現于人們眼前的地貌特征是:河道密布,湖泊眾多。占地比例很高的河、湖,既是雨汛期的蓄洪池,又是干旱時的取水處。目前,黃土高原從全年整體上看還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地區,但7—10月的雨汛期又有大量的雨水挾帶泥沙流失,若將該地區平均每年匯入黃河徑流的水量51億立方米按其流域總面積11.2萬平方公里平均計,相當于每平方公里45535.7立方米、畝均30.4立方米,若折算成降雨量,只45.5毫米。人口密度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還較低的黃土高原(例如,陜北吳旗縣人口密度只31.2人/平方公里),若利用適當的峽谷修建水庫,利用低洼地區修筑湖泊,在平緩的斜坡上開挖封閉式的河渠,運用挖土機、推土機等工程機械改造出如紹興地區那樣的蛛網般密布的蓄水河段、星羅棋布般的水庫、湖泊,那么,也許可以讓夏汛期的雨水全部蓄積于黃土高原之內。若能如此,那么,既能避免9億噸/年的泥沙流入黃河,又能緩解黃土高原非汛期時節的干旱,增加林草植被,發展蘋果、紅棗、柿子、核桃等林果業。渭河、汾河流域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有文章披露,龍門至潼關區間,來沙量占全河沙量的34%,來水量占全河的19.6%),筆者認為也可以通過大量地修建水庫、構筑湖泊、開挖封閉式河渠的辦法蓄積夏汛期的雨水,并避免泥沙流入黃河干流。誠然,修建水庫、構筑湖泊會涉及眾多的遷村移民,化解移民及就業轉移的出路是:有計劃地開發陜、晉兩省境內儲量豐富的礦產,大力發展礦產采掘和制造業,新建集聚人口的園林化工業城鎮。
5、經常性疏浚黃河河道。實施上述設想,黃河自景泰至潼關段經逐段輸水分流和攔洪蓄水,干流徑流量將大大減小,經過鄭州桃花峪段的年徑流量可能只100億立方米左右,而且其徑流量大多產生于黃河中游段的夏汛時期。為防避幾十年一遇的黃河流域降水特多、洪水泛濫,對黃河河道上沉淀的大量泥沙,宜采用挖泥船、挖掘機等機械經常性地予以清遷。
6、筑堤縮窄長江入海口。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流域內平均降水量達1057毫米。據水利部發布的《中國河流泥沙公報》披露,長江下游大通站1950—2000年的年均徑流量達9051億立方米,其中上、中游分界點宜昌水文站測得的年均徑流量為4382億立方米,上游來水占全江的48.4%。宜定大運河若每年從三峽水庫引水400億立方米,雖只占長江年均徑流量的4.4%,但長江口的海潮進入量將會增大。為防避海潮涌入量加大,可設法在長江出海口修筑適當長度的攔潮堤壩,縮窄江水出海口,以抬高長江出口處的江水位,避免入潮量增多。
7、新建一批電站電廠。若實施上述“河”水分流和“江”水北調設想,黃河青銅峽以下的三門峽、小浪底等一批依靠黃河徑流發電的水電站將停廢,三峽電站、葛州壩電站也將損減發電量10%以上,需要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水能蘊藏量豐富的河流上開發新的水電站予以補救,或通過新建核電站、熱電廠補損。
8、征服沙漠的遠景構想。據《中國西部地區環境》一文披露,我國的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2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3%,其中99%分布在西北地區。沙漠從地區分布看,新疆面積最大,有71.3萬平方公里;其次為內蒙古,有40.1萬平方公里;再次為青海及甘肅。上述“河”水分流設想僅能解決西北部部分干旱地區的缺水問題,主要是解決西北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中的缺水問題,要征服沙漠,還需要向西北部地區大量地調水。在此,筆者借鑒西安交通大學霍有光教授在《西調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與遏制北京沙塵暴》一文中的一些設想,提出一個征服沙漠的遠景構想:在安徽銅陵附近從長江取水并電力提揚100米高程,然后沿大別山北麓、駐馬店、鄭州至北京西山腳下(海拔40余米)開挖一條自流式運河,再用電力將水提揚到內蒙古集寧附近的黃旗海(海拔1276米),再從黃旗海開挖自流河渠結合局部地段電力提水,將水分流至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沙漠地區。若用這一構想每年從長江銅陵段提送2000億立方米,那么,按沙漠地區年蒸發量3000毫米計,可讓6.67萬平方公里(1億畝)的沙漠變成綠洲,可在西北地區的每一個大沙漠中改造出數條穿越沙漠腹地的綠色走廊,這樣,就有可能逐步地征服沙漠、消除沙塵暴。但要用電力提水,依據黃委會小西線方案計算提水的參數——每億立方米每10米揚程的平均裝機量為0.062萬千瓦、用電0.031億度來計算,共需新增裝機16616萬千瓦,新增發電量8308億度,這需要相當于秦山核電站(裝機30萬千瓦)的554倍,相當于三峽電站設計年發電量(847億度)的9.8倍。如果我國的核電開發利用能達到像目前美國那樣的水平,那么,征服沙漠的理想也許能夠實現。(若每年從銅陵向集寧電力提水225億立方米,則需新增發電量每年934.7億度,這將大于“河”水分流、“江”水北調所損失的發電量。)
二、“河”水分流“江”水北調的必要性簡述
構建和諧社會,開發大西北,改善我國西北部廣大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亟需給西北地區大量地調水。上述調水設想雖只能從理論上估算出給甘、寧、內蒙、南疆和陜北的部分干旱缺水地區年均增加水量225億立方米,只能緩解西北部分干旱地區的缺水與社會發展矛盾,但這也許是目前經過上下各方共同努力可以實現的一個辦法。
將黃河上游段225億立方米徑流量分輸給西北地區和從三峽水庫每年引調400億立方米給華北平原,其必要性在于:
1、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困難重重
水利部黃委會以及水利專家林一山、袁嘉祖、郭開、陳傳友等人經多年的研究,已提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多種方案,其主要構想是:一期工程,從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上游向黃河上游調水200億立方米/年;二期工程,從怒江加玉、瀾滄江昌都以上段向黃河上游調水300億立方米/年;三期工程,從雅魯藏布江支流尼洋河、易貢藏布向黃河上游調水200億立方米/年。實施西線工程需要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筑高壩壅水、用泵站電力提水,并開挖長隧道穿過巴顏喀拉山。對西線調水設想,筆者讀了多位專家、學者、評論員的研究文章后認為,實施西線工程的確困難重重:其一,將影響我國與印度、緬甸、泰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國際關系,因為從出境河流上大量地調水將會給別國的經濟、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現已在多家網站上刊發印度政府對西線調水設想的強烈反響——《新德里寢食不安》;其二,在大山嶺上打長隧道、大隧道風險很大,有可能發生坍塌事故,甚至有可能引發局部地震;其三,筑高壩引水和電力提水,工程量浩大,投資額巨大;其四,四川學者已提出從雅礱江、大渡河上游大量地調水將引發四川盆地缺水。根據這一些情況推論,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也許遙遙無期;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需眼睛向內,從目前有可能實施的調水方案做起。
2、西北地區嚴重缺水
我國西北部不僅年代久遠的大沙漠面積廣大,而且據專家測算,建國后新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也已達到3848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已占國土總面積的3.85%,沙漠化土地的擴展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億元;西北地區10%的土地處于沙漠化狀態,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新疆已成為土地沙漠化的重災區。據王浩撰寫的《面向生態的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問題》一文中披露,河西走廊目前沙漠化土地已達537萬畝,占河西走廊平原盆地總面積的23%。另有文章披露,近年來騰格里沙漠每年以15米的速度向南、向東推移,已有數萬畝的農田被吞噬。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西北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而人為原因是農牧人口增長過快,在干旱地區農耕過度、放牧過度,致使綠色植被大量地減少,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土地竟成為沙塵暴的源頭。改變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的態勢,既要大量地植樹種草,又要大量地轉移務農放牧人口,而要朝這兩大目標邁進的基礎條件是必須給西北地區大量地調水。干旱缺水,還嚴重制約西北地區廣大人民的生活改善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有文章披露,在降水正常年份,甘肅省有近500萬人飲水困難,每年因缺水損失工業產值25億元;延安市政府近年的報告中也提到,缺水已成為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制約因素,預計到2010年延安市年缺水380萬立方米。
3、提高西北地區農牧民的生活水平需要給西北地區調水
依靠人均幾畝的耕地來維持生計,不僅在給水充足、畝產量較高的江南地區也只能圖個溫飽,在缺水嚴重、畝產量較低的西北地區將停留于貧困。據甘肅、內蒙古、寧夏這三省區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公報披露,2005年度,甘、寧、內蒙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80元、2509元、2989元,與浙江省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公報中披露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60元相差一大截,而且平均數中隱含著部分農村人口更少的收入。所以,要提高西北地區廣大農牧民的生活水平,須將大量的農牧民向工商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如何促使西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實際上,西北地區擁有礦產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若能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其潛在的工業發展優勢將會很快地得到發揮,以礦產開采及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城鎮能較快地崛起。據吳立新撰寫的《西北礦業開發與水資源矛盾分析及其對策》一文披露,截止1997年底,我國已發現的171種礦產中有90%以上分布在西北五省(區),其中,陜西已發現137種,甘肅145種,新疆138種。西北五省(區)人均潛在礦產資源價值達38.7萬元,是全國平均值的5倍,其中,寧夏、新疆、陜西和甘肅分別位居全國第4、第5、第6和第13位。陜西和新疆兩省區集中了全國煤炭資源中保有儲量的25.5%;有22.2%的石油儲量集中在鄂爾多斯、準噶爾、吐哈、塔里木和柴達木五大盆地;近43.3%的天然氣儲量集中在顎爾多斯和塔里木兩大盆地內。有色金屬和貴金屬也是西北五省(區)的優勢礦產資源。其中,銅儲量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3.4%、鉛占18.3%、鋅占14.8%、鎳占76.7%、鉑族金屬占58.1%、金礦儲量占14.2%、銀礦占10.9%,僅甘肅就集中了全國61.8%的鎳和57.0%的鉑族金屬儲量。黑色金屬中鉻鐵礦保有儲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肅和青海3省區,其中新疆占15.9%。西北五省(區)還是全國化工原料的重要產地。全國97.1%的鉀鹽、80.9%的鈉鹽均分布在該區。另外,硫鐵礦占1.8%、磷礦占9%、水泥石灰巖占16.0%。筆者從網上查詢發現,寧夏、內蒙古、陜西靠近黃河區域和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都是礦藏豐富之地。所以,只要給這一地區供水充足,依托其豐富的礦藏和廣闊的沙地、荒地發展采掘業和加工業,可望在數年內崛起許多個吸納勞動力較多、創稅較多的工業城鎮,可讓大量的農牧民轉變成為收入較高的務工經商者。所以,將黃河上游年均225億立方米的徑流量分輸給甘、寧、新、內蒙和陜北地區,是提高西北地區廣大農牧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4、保護耕地十分艱難
據國土部披露,從1996年到2004年,由于生態退耕、結構調整、建設占用和災害損毀等原因,我國耕地已從19.51億畝減少到18.37億畝,人均耕地僅為1.41億畝,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40%。目前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繼續增加,因而從民生根本的角度看耕地只能增加而不能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推進,建設用地占用農田處于高需求狀態,而且不少地區造地資源匱乏,要實施建設用地占用農田“占補平衡”已十分困難。如上所述,若實施“河”水分流、“江”水北調設想,那么,可以在西北地區新增林地644萬畝,草地276萬畝,耕地184萬畝,加工業用地184萬畝;而且通過宜定大運河增加給華北平原中、南部的供水,可將黃淮平原上大面積的沙崗地改造成為農耕地。
三、以更新觀念創新機制優化資源配置
實施上述“河”水分流、“江”水北調的設想,旨在解決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嚴重缺水問題,而且從本質上而言,這是對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間作自覺調整的優化配置。
對資源作優化配置,必將涉及現有利益格局的改變和調整。如何化解“河”水分流、“江”水北調后所引發的矛盾以及思想觀念上的碰撞?必須更新觀念,必須創新機制!
(一)以更新觀念推動資源配置優化
1、要突破維持“母親河”現狀的觀念。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數千年來黃河之水一直澆灌著我們民族的文明、潤澤著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黃河對于我們民族的恩澤堪稱天一樣大,中華民族對黃河的感情可謂海一樣深。但是,以水資源是生命之源和不可缺少的生活生產資料的現代理念來審視,筆者認為,正是黃河之水日夜不停地大量下流,加劇了西北地區的干旱,加快了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的腳步。而且從尋求資源配置最優化、社會效益最大化和推進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性角度看,黃河上游之水不應該再從最缺水的西北地區流失,長江之水不應該為了發電和航運而大量地流向東海。所以,筆者認為,“河”水分流后縱然是分解了黃河,也是一個理性和利大于弊的構想。
2、樹立鳳凰涅槃死而復生的理念。實施“河”水分流、“江”水北調,最大的損失是黃河徑流上青銅峽以下的諸多水電站將停廢、三峽電站和葛州壩電站將減少發電,對此巨大的損失,宜以鳳凰涅槃、死而復生的理念來看待。調水所產生的現有固定資產損失可折價賠償;調水所產生的電能損失可通過在其他江河上開發新的水電站或通過新建核電站予以彌補。據何耀華、馮建昆在《科學發展觀與怒江電力開發》一文中披露,“金沙江干流按19個梯級電站開發,總裝機容量(含四川)接近8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560億千瓦時以上;瀾滄江干流按14個梯級電站開發,利用落差1655米,總裝機容量達2261萬千瓦,年發電量1105.78億千瓦時;怒江按13個梯級電站開發,總裝機容量2132萬千瓦,年發電量1029.6億千瓦時”;另據《大渡河水電開發現狀》一文披露,岷江上的支流大渡河,已規劃在干流上開發22個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2340萬千瓦,年發電量1123.6億度。上述四江可開發電能總量為:總裝機14733萬千瓦,年發電量6818.98億度。四江所蘊藏的巨大水電能現還只開發一小部分,所以,若要對“河”水分流、“江”水北調后損失的水電能仍用水電能予以替補的話,應當說后續可替補水能資源相當充裕。(另有多位專家提出,雅魯藏布江大轉彎處可利用年徑流量1400億立方米、落差2230米的巨大水能,裝機4500萬千瓦,相當于三峽電站的四倍,投資卻比三峽電站還低。但未知雅江大轉彎處的電能能不能翻越或繞過青藏高原輸向華北或華南地區。)
(二)以創新機制推動資源配置優化
實施“河”水分流、“江”水北調,將碰到的難題還有:所需巨額投資如何籌措?數百個供水充足的園林化工業城鎮能不能在沙漠或荒地上崛起?筆者以為,創新機制可確保理想實現。
1、提高建設用地使用稅,可籌措巨額資金。國家緊控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后,目前東部沿海地區工業用地的出讓價已上漲到每畝20萬元以上,浙江湖州市工業開發區今年下半年工業用地出讓價已達到每畝50多萬元,東部地區城鎮商住用地的出讓價更高。在建設用地出讓金中,中央財政收取的項目較少、提成比例還較低。為控制優質耕地轉建設用地,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為籌措“河”水分流、“江”水北調的建設資金,為讓先富起來的人員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筆者認為:對東部、中部地區新增建設用地,除了繼續實施嚴格的用地計劃指標予以限制外,中央財政可以再增收建設用地使用稅每畝5萬元。據2005年國土資源公報披露,2005年度全國新增建設用地43.2萬公頃(其中各類開發區、園區、礦山建設用地15.11萬公頃,新增城鎮建設用地9.82萬公頃,新增村莊建設用地6.66萬公頃,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10.76萬公頃),若按東、中部地區占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的五分之三計,并只對新增工業用地、城鎮建設用地加收建設用地使用稅5萬元/畝,對新增村莊建設用地加收建設用地使用稅1萬元/畝,那么,中央財政每年可增收約1180億元。這樣,東、中部地區新增建設用地的建設用地使用稅10年收取額,可望抵平“河”水分流、“江”水北調所需的建設資金缺口。若實施這一項政策,估計極大多數的國民沒有意見。
2、實行東、西部地方政府結對和領導干部交流任職制,促進東、西部生產要素優化組合。
目前,東部地區部分企業主已積累起較大的資本,并有擴大產銷規模的欲望,但東部地區礦產貧乏、建設用地緊缺、勞動力價格上漲;而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土地大量地荒蕪和沙漠化、勞動力價格低廉且勞動力大量地過剩。所以,給西北地區增加供水,依托西北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在太包—包蘭—蘭新線附近、陜北和晉西南地區、塔里木盆地開發數百個以礦產開采及加工為主的園林化工業城鎮,將是促使東、西部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開發潛在生產力的極佳途徑和載體。
為推動東、西部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為促使西北地區增水后經濟社會較快地發展,筆者認為:其一,宜讓甘、寧、新、內蒙和陜、晉各省區與滬、津、江、浙、粵、閩等東部省、市在省級、地區級、縣級層面相互結對,加強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其二,各結對省、市、區間宜實行地、縣級領導干部交流任職制度。讓東部地區擬提拔為地(市)級、縣(市、區)級政府主要領導職務的后備干部在提任前先到西北結對地(市)、縣(市、區)級政府任職兩年,西北地區擬提任地(市)、縣(市、區)級政府主要領導職務的后備干部在提任前也先到東部地區任職兩年,領導干部交流任職由中組部牽頭,每隔兩年組織交流一批。若實行這一干部交流制度,那么,通過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干部的宣傳、組織和動員,東部地區的企業主會越來越多地走向西北,在西北地區沙漠或荒地上崛起數百個園林化工業城鎮的設想可望在兩個五年規劃期內得以實現。
3、創新開發西北地區工業城鎮的用地稅制。為推動西北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除了繼續實施國家既定的西部開發優惠政策之外,在西北地區城鎮住宅用地上宜創新稅收政策。西北地區的農牧民相對于東部地區的農民而言,收入較少,能進城鎮購房的經濟實力更弱。所以,在西北地區新建園林化工業城鎮中,宜對住宅用地實行稅收差別化政策:對國家鼓勵遷移的農牧民,如對來自黃河、長江源頭的農牧民,對來自沙漠化嚴重地區的農牧民,其在城鎮的住宅用地實行零稅制或低稅制,其購房實行政府控制的成本價;若在沙漠或荒地上新建城鎮,對來自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員造房或購房,允許其建造占地1畝左右的別墅(要求其庭院中林草地不少于30%),其土地使用稅可定到每畝10萬元上下。若如此,既能鼓勵東部地區的富裕人員、企業主去西北地區投資、安家,又能使西北地區的農牧民低門檻地進入城鎮。
四、后記
1、因筆者見識淺狹,且沒條件作全面、深入地研究,故不僅本文還較粗略,而且文中可能存在偏頗和錯誤之處,歡迎網友們對文中存在的差錯予以批評、指正!
2、撰寫本文時參閱了網上發布的許多文章,其中有些引用材料未注明出處和原作者,在此特向被引用材料的作者致以誠摯的感謝! (作者陳清波:浙江省余姚市委政策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