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情況說明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與《中國婦女報》從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聯合進行,《兒童權利公約》宣傳系列活動,同時開展了“兒童權利調查”。
調查采用一卷兩行方式展開:即一種為通過報紙發行的問卷方式,另一種是采取判斷隨機抽樣方式,主要面向學校教師。兩種方式共回收問卷1521份,其中有效問卷1496份作統計分析,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81%,數據處理采用SPSS6.0版軟件。
為了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對本次調查報告數據經全面核實后,根據1997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地區人口比例,又對各省市樣本進行了加權。本次調查的結果在95%置信度下可以推算大陸各地最大允許絕誤差不超過3%。
調查樣本構成——
性別構成:男:52.5% 女47.5%。
年齡分布:18歲以下:18.94%,19-35歲為:25.74%,36-50歲為:29.79%,51歲以上:25.53%。
文化程度:小學以及小學以下:11.8%,初中:32.3%,高中或中專:35.3%;大專:14.2%;大學以及大學以上:6.4%。
在上述系列活動中,我們從以上問卷調查、四大城市的15次專題座談會以及200多名個人訪談中,對兒童權益的現狀有了一些把握。
二、我國公眾對兒童的年齡界定不清楚
從回收的問卷中發現,有6.45%的人認為是指12歲以下的人,有12.9%的人認為是指15歲以下的人,有35.4%的人認為是指16歲以下的人,回答正確的,即18歲以下的人占45.16%。
我們在北京地區特別就兒童這一概念對80位中小學生、40位成人進行了了解,“什么叫兒童?”一位10歲女孩的回答是:兒童是小學生,而一位30歲的母親也表示:人在兒童段主要是受教育。這些觀點應該說都沒有錯誤,但它同時反映出一個問題,即孩子和成人都在更多的時候容易把“兒童”僅僅看成是教育對象。
10-11歲的小學生說:“不夠1.2米,要大人管,愛看動畫片、單純、無自主能力的是兒童。”
13-14歲的初中生認為,很自由、天真、活潑、淘氣的人,生活經驗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接受東西快(不分好壞)的人是兒童。
17-18歲的高生中則為,基本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對他人有依賴性,年齡小,認知能力低、知識面窄的人是兒童。
無論孩子們是從何種角度做出的回答,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述三個年齡段的孩子絕大多數不承認自己是兒童,如:正向成年邁進的高中生沒有一人認為不滿18歲是兒童,初中生們大多將兒童年齡卡在14歲左右,小學生們更加強調“幼小”,將兒童限定在10歲乃至4歲以前。
兒童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兒童的現象耐人尋味,除了他們渴望成長、渴望成人的心理因素之外,是否也有成人對兒童壓力過大,造成兒童想逃避現實的因素呢?
兒童不能對自己的童年時代泰然處之并且引以為自豪,顯然與之生存的環境有關,與成年人有關,現實中成人對兒童的描述大多帶有愛憐的語氣及俯視的角度,如:需要保護的,心智不成熟的,兒童就是小孩,是花朵、小樹,必須有大人照顧,無獨立生存能力等。有57%的成人在面對“應當如何看待兒童?”的題目時,選擇了他們是“教育對象”而沒有選擇“和成人一樣是平等的人”。
由此,我們不難推導出,在面向全國的問卷調查中盡管有84.37%的人認為兒童無論在家庭、學校、社會都是有權利的,但是這里的權利僅僅指的是兒童的受教育的權利。這種對兒童權益的認識雖然是正確的,但卻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兒童權益的概念。
我們所宣傳的兒童權益概念,也是《兒童權利公約》中的一個主要理念,就是兒童作為人類同樣無異于成人,他們和成人同樣平等,享有各種權利,童年時代不僅僅只是單純為其長大成人提供訓練的階段。
三、我國公眾對兒童權益有一定的了解
有84.37%的成人與兒童了解,兒童無論是在社會、學校,還是在家庭中都是有權利的;
有73.53%的成人與兒童知道政府、社會、父母、監護人和所有成年公民都有責任保護兒童;
有80%的成人與兒童非常同意“兒童出生后,無論是否殘疾,都有生命的權利”;
有90%的成人與兒童清楚國家有義務為兒童提供醫療保健的基本條件;
有70%的成人與兒童非常愿意幫助罪犯的子女;
有73.34%的成人與兒童很不贊成“棒打出孝子”;
有53.33%的成人與兒童不同意由兒童本人承擔起貧困家庭的生活重擔,并由媒介對此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其他兒童;
兒童參與救火救災是不是英雄行為?62.06%的成人和兒童對此表示否定態度,并認為不值得提倡;
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充分發展兒童的個性,對此表示認同的成人與兒童高達61.29%;
有48.39%的成人與兒童非常同意“玩”是兒童的權利;
有68.96%的兒童與成人非常同意“應幫助貧因地區的女童上學,因為她們是未來的母親,她們負有教育下一代的責任”;
在“父母沒有權利為兒女訂婚”的題目面前,83.13%的成人和兒童選擇了非常同意;
100%的成人和兒童非常同意“父母撫養孩子是一種社會責任和義務,而不僅僅是延續自己的血脈”;
93.1%的成人和兒童非常同意“預防和制止兒童吸煙、酗酒、流浪等家庭和學校都有責任”;
96.67%的成人和兒童都非常同意“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和學習成績好的兒童同樣有人格尊嚴”。
有72.42%的成人與兒童同意“學校中有關兒童的學習和活動內容,應該由孩子參與做決定,而不能僅僅是老師說了算”,還有86.67%的成人和兒童認為“可以不經過家長和老師的允許,自主地在媒介上發表自己的觀點”。
現在,許多家長已經開始學習并嘗試著用法律來為自己的子女爭取權益,兒童們也開始懂得和了解了法律與自己的權益之間的關系。比如,像學生狀告老師,家長狀告學校,兒童狀告商家,兒童狀告父母的事件在今天在各地屢有發生。5歲的孩子,面對母親高高揚起的手掌會說,你再打我,我就去找警察;當家長強迫子女學習自己所不喜歡的科目時,他們知道青少年心理咨詢電話能幫自己的忙。
此外,投書媒介,希望社會加大輿論監督的家長和兒童則更多,在這次系列活動中,我們就收到了家長和中學生的上百封來信,其內容主要分為反映自己身邊的違法現象和呼吁社會加大宣傳兒童權益保護力度這兩大部分。
四、成人與兒童對兒童權益的認識有差異
調查中發現成人與兒童在對待兒童權益的問題上態度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
比如,對于“無論在家庭、學校、社會上兒童都是有權利的”這樣的問題,兒童表示贊同的為51.83%,成人表示贊同的則為32.54%,兒童中持贊同觀點的人顯然高于成人。
有59.33%的兒童知道《兒童權利公約》是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制定的,而成人了解這一點的僅有10.67%。
如對“兒童出生后,無論是否殘疾,都有生命的權利”的選擇,有44.65%的兒童表示非常同意,有35.35%的成人表示非常同意,兒童的贊同率高于成人。
在對待“如果我能幫助罪犯的孩子,我一定幫助他”問題面前,非常同意的成人為34.7%,兒童為35.3%,比較同意的成人為8.4%,兒童為11.6%,兒童表示贊同的聲音還是超過了成人。
對于“為了更好地保護兒童,教師可以看寄給他們的信”和“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長有權檢查孩子的日記”這樣的題目,兒童最為敏感,表示很不同意的多達62.7%和28.37%,而成人與兒童站在同一立場,同樣堅決表示很不同意的僅為7.3%和3.89%。
對“棒打出孝子”這樣問題,兒童中有56.8%的人很不同意,而成人中同樣表示很不同意的人明顯少于兒童,為16.54%。
像“為激勵兒童上進心,考試后排名次是一種好做法”這樣的問題,在兒童心中的支持率一般均低于成人,僅有3.9%的孩子表示比較贊成,而有26.1%的成人表示比較贊成,但表示不太贊成和很不贊成的兒童分別是31.8%和19.7%,而成人僅為11.53%和3.64%。
有30.70%和18.36%的兒童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玩是兒童的權利”這一觀點,而成人對此的支持率偏低,表示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人為17.69%和7.45%。
在“父母沒有權利為子女訂婚”這樣的問題面前,兒童的堅決態度稱得上是不讓成人,如有51.63%的兒童表示非常同意,而成人表示非常同意人為31.71%,支持率仍然低于兒童。
對“學校教育必須包括青春期教育”的認同,兒童與成人不相上下,分別為52.16%和40.19%。
對于“兒童應抓緊學習功課,文化、娛樂設施少點沒關系”的問題,兒童中37.52%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成人持此觀點的為25.82%。
五、成人對待兒童權益的觀念和行為不一致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棒打出孝子”這樣的封建觀念已逐漸為人們所否認,調查中也顯示僅有31.33%的成人對此表示比較同意。但從實際來看,情況遠非如此,盡管僅有14.12%的家長承認,“因為孩子學習成績總沒有進步或調皮,經常打孩子”,但卻有25%的中小學生反映“因為學習進步不大,經常受家長打駕”。看來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嘴里說不打,手下并不實行,由此證明,還是有部分家庭視孩子為私有財產,可以任自己打罵。
孩子們的個人隱私是否能得到尊重和保護?在觀念上僅有21.74%的成人非常同意“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長有權利檢查孩子的日記”,11.95%的成人非常同意“為了更好地保護兒童,教師可以看寄給他們的信”。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有24.11%的家長和22.12%的老師出于種種理由,有過檢查孩子信件或日記的行為,還有21.1%的中小學生反映,他們的家長“經常檢查自己的通信和日記”。
如前所述,在人們的認識中,對兒童具有受教育的權利的認同率還是很高的,但在兒童接受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一般還是以學校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教育為主,為此有20.69%的人比較贊同“兒童接觸的娛樂信息越少越好”,有19.13%的人不同意“兒童有玩的權利”,有10%的人不同意兒童自主參加游戲和娛樂活動,也就是說在這些人的頭腦中對寓教于樂還不能持樂觀的態度,有13.17%的人不同意“男女平等”應成為教育兒童的一項重要內容,還有61.46%的人不同意學校開展“青春期教育”。
雖然有100%的人同意“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與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同樣有人格尊嚴”,但實際工作中仍有30%的人會為“考試的成績排名次”。
有77.17%的教師表示“在自己所教的班級里,學生可以安排自己的課外活動”,有82.17%的家長說“孩子課余活動,由孩子們自己決定或安排”,但有50%的孩子說,這并不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又如:僅有10%的父母承認自己不許子女看電視,但卻有50%的孩子反映家長不許自己電視。
有87.11%的父母表示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課余學習內容,征求了孩子們的意見”,但是有50%的兒童反映,他們的父母在征求他們意見時,要求他們必須同意父母安排的內容。
有61.11%的老師稱自己從來不罰學生多寫作業,可同樣有60%的學生表示,這并不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有68.42%的教師表示自己從來不讓學生罰站,但有50%的中小學生強調自己被罰站過。
六、維護兒童權益——成人兒童均有誤區
如:有41.93%的成人與兒童同意,為了使本人不再痛苦和拖累家人、社會,嚴重殘疾的兒童可以讓他們自然死亡。
有38.71%的成人和兒童認為,家長可以決定他的孩子是否接受健康檢查和預防接種。
38.71%的成人和兒童認為,“對被抱養的孩子,最好不要告訴他親生父母是誰”。
17.24%的成人和兒童贊同大眾傳媒只應向孩子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另外有13.8%的成人與兒童則贊同“為向兒童介紹西方先進技術文明,大眾傳媒應主要傳播西方文化”。
還有27.58%的成人與兒童堅持“學生因紀律不好被教師轟出課堂不是剝奪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面對“應該讓兒童自覺參加公益勞動或集體活動”這樣的題目,仍有45.16%兒童和成人選擇了“不同意”。
又如:有26.66%的兒童與成人認同“兒童應抓緊時間學習,適合兒童的文化、娛樂設施少點沒關系”。
有13.33%的成人和兒童對“不經過家長或老師允許,兒童不能自己在媒介上發表自己的見解”的觀點,表示贊成。
有6.9%的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要不好好學習,我就不要你了”,有6.9%的父母經常教育子女:“我們生你養你,所以你必須聽話”,有41.38%的家庭“總是督促孩子學習,盡量讓子女少玩”,有10.71%的家長對于“有關孩子的事情,不征求孩子的意見”。
七、兒童權益的保障不容樂觀
雖然在我國已經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與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有相關性質的法律,但是在落實法律,確保兒童的權益的實踐中,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在座談以及個人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人們普遍對學校教育中少數教師對學生的各種傷害深惡痛絕,如侵害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侵害學生的人身自由,侵害學生的人格尊嚴。教師隨意打罵學生、傷害學生的情況比較普遍。北京市的調查顯示有八成的中小學反映老師兇、厲害,經常諷刺、挖苦、嘲笑學生。有六成的學生反映教師在批評學生時體罰或變相體罰他們。
有的學校向學生巧立名目多收費、有的學校不設學生的飲用水、有的學校不經家長的同意讓學生做各類品的實驗,有的學校規定遇到火災時學生應沖在老師的前邊,有的學校幫助商家向學生傾銷不合格產品等等。
在家庭中,一些父母居高臨下,與子女不能平等相處,甚至把子女仍當成私有財產,現實中仍存在著虐待、遺棄、殘害兒童的現象,在農村因受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的影響,個別家長仍會遺棄女嬰、讓女孩失學輟學,在城市,一些家庭對子女不講說服教育,對學習不好的子女棍棒相加,只關心子女的分數,不關心子女的身心發展是否健康。
在社會中一些商家往往利用兒童的無知和單純,只把兒童看成是賺錢的對象,甚至認為孩子的錢好賺,卻不顧忌他們的身心健康,如在京津地區出現的冰棍名字居然叫“小秘傍大款”,兒童的玩具中近半數產品警示說明不詳,存在不安全隱患。國家質檢部門近年對6個城市抽查了47種奶粉,合格率竟為10%。一些商販向學生銷售香煙,引誘兒童投身電子賭博。商家的商品廣告也常常向孩子們宣傳追逐物質享樂,向父母示威、加壓,強求購買,助長孩子們的不良習慣。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兒童受傷害明顯。北京市對238名11-12歲兒童進行調查顯示,遠郊、近郊、市區兒童的血鉛含量均超標,科學研究證明,高鉛兒童總智商、操作能力和語言能力均明顯落后于低鉛兒童。
中小學生對電視中“豐乳、健胸、減肥、美腿”類的廣告極為反感,他們提出要求“還我們一個干凈的熒屏”,電視購物廣告中的那些女人的騷態、媚態,那些對著女性胸部、肚臍、大腿的特寫鏡頭,那些充滿挑逗性的語言,著實令他們避之不及。
中小學生們還對平時除了教學參考書之外,可讀性強的書不多、引不民閱讀熱點表示不滿,對缺少活動場所尤其不滿,他們說大人們的汽車把原來就不夠的活動場地、綠地全占滿了,要不就是蓋成了房子出租、售貨。
在各種媒介的不少報道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對見義勇為的兒童少年大力表彰,并號召廣大少年兒童向他們學習,實際上提倡少年勇斗歹徒、英勇滅火、以及擔任起家庭的生活重擔等都是不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草原防火條列》及《兒童權利公約》精神的,因為大多數兒童不具備上述能力,這些事情完全是成人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兒童遇到這類事情可以報警,首要考慮的應是保護自已。
八、兒童權益保障難的原因
現實中許多的兒童權益得不到保障,有法不依、有法難依的事實證明,僅僅有立法和司法的保障是不夠的。立法保障是實現兒童權益的必要前提,屬于政府行為或者說是一種政府的職能,但保護兒童的權益不僅僅是政府的事,而且也是社會的事、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法律不應只是寫在紙上的。法律能否實施,靠的是法律背后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對法律的認同和支持。
《兒童權利公約》也好,《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好,所傳達和承載的是一種全新的兒童觀念,這種兒童觀與傳統的兒童觀的根本區別在于,它不僅重視兒童對于社會的價值,看到兒童因弱小而需要保護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不因兒童弱小而輕視他們,而是把兒童看作有能力的、積極主動的權利主體,兒童擁有權利并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把這種全新的兒童觀轉變成廣大教師、家長以及一切和兒童相關領域中人們的自覺意識,是依法做好兒童權益保護工作的根本所在。
傳統的兒童觀往往從“國”或“家”的角度來認識兒童的價值,社會把兒童僅僅看作未來的就業者,家庭把兒童看成了私有財產,所以兒童在成人眼里在家需要依附父母,在外需要學習謀生的技能,兒童并沒被成人社會確認是獨立的個體,在社會和家庭中應當享有一定的權益。這種傳統的兒童觀普遍存在于我國公眾之中,一直影響著人們對待兒童的態度和教育及培養方式,所以我國雖然有健全的兒童法律體系,但是仍然缺乏與之相適應公眾意識作為社會心理基礎,這才是兒童權益保護工作有法不依,有法難依的原因所在。
以往人們普遍把兒童當作弱小的被動的保護對象,而較少把兒童當作是具有積極的主動的權利的主體,從這種兒童觀出發,成人們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和價值判斷標準強加于兒童,較少或根本不去關注兒童本身的愿望和需求,兒童作為權利的主體,具有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成人應注意培養兒童學會表達個人的意見,并對他們的表達表示出應有的尊重。然而在現實中,兒童能夠充分表達自我意愿和需求的機會少得可憐,比如對兒童節目的評選,一般不征求孩子們的意見,一些有關兒童的會議兒童雖然出席了但沒有發言的機會,幾年前一位上海的全國少代會代表就曾表示過這種想法,雖然只有小學四年級,但他表示參與的意識十分強烈,他提出少代會上的少年代表為什么不能參加有關章程的討論?而成人代表卻可以,還有在許多場合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兒童代表的發言常常都是由成人寫好的,而并非真正出自于兒童的心聲。此外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如兒童被成人擺布,去做一些裝飾性的參與,或是象征性的參與。這種無視兒童自我意識的情形,往往又是在“為了孩子們好”的旗幟下進行的,所以有時人們對兒童已經造成了傷害,卻還渾然不知;而兒童會明知受了傷害,也找不到理由進行自我保護。所以,把兒童看作積極的、主動的、權利的主體,正是今天保護兒童權益的基本點。不必否認兒童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幼小和不成熟,當然需要成人來保護,但是保護替代不了兒童行使自己的權利,保護不等于不需要對兒童的權益表示應有的尊重。應該說,保護兒童的前提是尊重兒童,缺乏尊重的保護就有可能成為對兒童權益的傷害。例如最近被媒介披露的一些少年百科全書,盡管出的是少年兒童讀的書,卻并沒有以兒童爭取最大的利益為目的,而僅僅把他們當作了圖書的銷售對象,所以書中錯誤較多,導致兒童希望獲取知識的目的沒有達到,還傷害了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因此說只有在尊重兒童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對兒童權益的保護。與些同時,在尊重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體驗和感受尊重他人和自我尊重。
說到兒童,成人們習慣把他們與接受各種教育相結合,往往會把兒童階段,單純的看成是接受教育的階段,為此當兒童受教育上的權益受到傷害時,成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從這個角度上講,兒童作為社會意義的人,就會變成了各種教育所要加工和塑造的對象,師生之間、父子之間較為突出的關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他們彼此之間作為人與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關系被淡化了,甚至是被遺忘了——童年由此演變成了僅能提供兒童訓練長大后生存能力的場所和時空。
九、兒童權益保障尚需完善
應該承認隨著法律法制意識的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于兒童(未成年人)的生存、健康和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現實中大量涉及兒童保護的問題,正需要用法律進一步地去規范和解決。因此,不少專業人士表示,目前已出臺的有關兒童的法律法規,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補充。
尊重兒童的隱私和人格尊嚴在今天顯得十分必要,許多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概源于此。所以在有關法律中應明確規定成人不得非法隱匿、拆閱或廢置兒童的信件,不得未經允許擅自翻閱兒童的日記;不得肆意辱罵,毆打兒童或過分溺愛;在無安全防備的情況下,不得使嬰幼兒獨自留在室內或室外;兒童離家出走超過24小時下落不明,應及時報警;不得攜帶兒童進入有害其身心健康的場所;特別是成人對管教兒童不當中造成的嚴重后果,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在學校教育中,應規定學校不能以任何名義向學生濫收費,不得向學生推銷食品、用具、教師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學生索取回報,非經批準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參加商業性慶典。
應補充和強化社會各部門對兒童保護的責任,如出版、影視文化等部門對兒童的精神產品的創作要有傾斜政策,如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其產品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不應向兒童銷售香煙和酒類,更應嚴禁組織、引誘、教唆兒童賣藝、乞討、吸毒等。
還應廣泛地運用媒介等宣傳手段,加大《兒童權利公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力度,使廣大家長、教師和兒童知法、懂法,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勇于同各種侵犯兒童權益的現象,特別是對暴力、凌辱、毒害、摧殘兒童心身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中國婦女報科教衛部 郝衛江)
中國網摘自《當代青年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