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還是不婚,原本是個人問題。可一旦“不婚”或者說“婚不得”的人多了,個人問題就升格為得有人管管的社會問題了。
眼下就是這么個情況。
據統計,目前我國男性總數比女性多3700萬。有人預測,到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4000萬——平均5個男人就有1個討不到老婆。
其實用不著等到十幾年之后。現在,在不少地區,年輕人找不著對象就已經是個大問題了,有媒體早就宣告“中國社會第三次單身浪潮”洶涌襲來。
在婚姻市場上,男女歷來是“有價”的,這個“價”就是當時社會通行的價值判斷。有人總結說,60年代紅衛兵,70年代子弟兵,80年代大學生,90年代大富翁。到如今,有房有車成了一些城市青年的婚姻門檻。
前不久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講過一個笑話,說適婚女青年制造了大量市場需求,推動房價上漲。因為在中國,買房愿望最迫切的就是待嫁女青年。不論是相親還是結婚,房子都是她們下定決心的重要條件。
雖然是地產商的調侃,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現實的婚姻面前,無論當事人還是雙方父母,甚至親友團,人人心中一桿秤,個個一點不含糊,挑成色,稱分量,貨比三家,討價還價。在這場以“終身”為單位的交易中,誰都不甘心委屈了自己。
難怪有人感嘆:你以為你是在跟某男某女談戀愛,錯了,你是在和一個社會潛意識談婚論嫁。
在這方面,咱中國人愛講究個男高女低——從身高、收入,到社會地位、家庭背景,諸多方面都被一攬子包括在內。經濟發展了,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一騎絕塵,而在隊伍末端,另一些人則還在為了基本的溫飽苦苦掙扎。在如此懸殊的差距下,“找對象”難的,不是條件太好的,就是條件太差的。于是,被貼上A女和C男標簽的兩類人,成了婚嫁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沒人敢娶多金的A女,沒人愿嫁少錢的C男。
A女的臺詞是,我有房有車,吃香喝辣,完全不需要靠男人來提升生活品質,沒有合適的就“單”著唄。至于C男呢,他們往往集中在農村地區,深陷貧窮,缺少改變窘境的能力和資源。如果我們可以把前者視為“主動單身”的話,那么后者則是完完全全的“被動單身”了。
按照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中國鄉村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2.85,高于全國119.58的平均水平。這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在農村地區,每出生100個女孩,就同時出生122.85個男孩;第二,在性別比失調這個問題上,農村的情況要比城市更嚴重。
或許我們還可以做出如下推測:在現有的社會價值體系下,男女雙方在婚姻市場中的供求平衡已經被打破。若干年后,這多出來的22.85名農村男青年很有可能被貼上C男的標簽,他們勢必成為3700萬“光棍”中的大頭。一個最好的證明就是,在一些貧困地區,由于遲遲找不到“提升身價”的機會和方式,整村整村的男青年被無情地擋在婚姻大門之外。
如果一個人的正常生理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由此引發的社會混亂可想而知。這不單單是“光棍”的人生悲劇,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安全隱患、和諧負擔。
人口結構上男多女少的性別失調,加上社會意識上的男強女弱的婚姻定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千上萬的A女C男難以婚嫁將成為現實。C男的問題,只有通過國家加大扶貧力度,推進城市化進程,進而提高其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方可緩解。先富的A女,其居高不下的擇偶心態,既是傳統意識沉淀,又受消費社會影響,單靠個人掉頭也難,何況這些多金女大半是工作狂,職業壓力大,休閑時間少,社交半徑又小,良緣難覓,如果社會不加以干預,許多人可能只有一“單”到底了——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也將失去做母親的機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知青返城,一水兒的大男大女。當時一些全國性大報都在呼吁,把關心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作為大事來齊抓共管。那個時候,集體舞會風靡一時,婚姻介紹所方興未艾。到1985年,這場社會單身危機基本解決。可以說,充分的社會動員在當時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果當時社會不及時干預,很難想象改革開放的春光會那么美,“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也就唱得不那樣歡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