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繁榮,離不開居住者的貢獻。無論是有戶籍的常駐民,還是持暫住證的“北漂族”,為其提供同樣優質的社會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這不僅體現公平,更有利于城市的管理,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不久前,北京市有關部門宣布明年將逐步告別暫住證,在全市推廣帶芯片的流動人口居住證。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從“暫住”到“居住”,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做出這樣的改變,表明了當地政府對外來人口身份的認同,也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魄力和勇氣。畢竟,這樣的一種改變,不僅大大增加相關部門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居住證“附加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對政府的財力、物力、能力也是一個考驗。
我趕緊把這個“喜訊”電告在北京已經漂了10年的大學同學老賀,他的反應卻出乎我的意料。“增加芯片方便的是政府管理,左看右看,也沒看出對我們有什么實質性的服務。”
說起政府對外來人口的服務,老賀大倒苦水:“10年來,我和你們這些有戶口的人一樣,辛苦工作在北京、納稅在北京。前些年買個北京牌照的車都得用有戶口的人的名字,后來終于能用自己的身份證買車了,可是到如今別說買經濟適用房、孩子上學這些大事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就連打個甲感疫苗也是有戶口的優先,換個節能燈沒戶口根本別想?!?/p>
老賀的苦水代表了不少外來人口的感受,身份缺乏認同,服務一直滯后,讓許多長期生活在北京的外來人口沒有歸屬感。雖然其中不少人在北京擁有住房,但是在就醫、入學、社保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還不能享受與戶籍居民的同等待遇。為何造成這樣的結果,歸根結底,是城市管理者對外來人口的服務觀念還不夠。
北京的暫住證制度實施20多年,對政府有效管理流動人口曾起到過積極作用,而這次從暫住證到居住證,“將集納個人基本情況、住房情況、就業情況、計劃生育等方面的信息”,雖然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城市人口的基本構成狀況,有利于研究如何平衡城市的承載能力和人們的權利需求,但是出發點還是便于管理。即使“附加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是為了“吸引流動人口主動辦證”。可以說,從暫住到居住,政府的本意還沒有跳出“管理”這個圈圈。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常住人口將超過1700萬,其中有30%是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在一些城鄉結合部地區,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例大都接近1∶1,有些地區,外來人口甚至是本地人口的幾倍到幾十倍。更有資料顯示,北京現有戶籍勞動力嚴重不足,只有通過外來人口補充。
城市的繁榮,離不開居住者的貢獻。無論是有戶籍的常住民,還是持暫住證的“北漂族”,同樣工作于此、納稅于此、生活于此。為所有居住者提供同樣優質的社會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這不僅體現公平,更有利于城市的管理,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當然,要讓持“居住證”者享受到各項社會服務,還需要一個過程,地方政府單方的努力可能還不能收到成效。比如,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的轉接與統籌還需要國家層面政策的調整,護照辦理、子女入學等問題也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但是,只要地方政府將管理的理念讓位于服務,就一定能在自己職責范圍內,切實推進居住者權利的統一。而且,服務還會帶動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動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