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為許多世界著名的山脈所盤踞,自西而東,由阿爾卑斯山至巴爾干半島,直到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南北兩側,都是陡峭的山巒,再往東,就是喜馬拉雅山脈,這一帶是地球上地質年代最年輕的高山地帶和地球扁率急劇變化的地帶。許多特大地震就發生在北緯40°-45°之間。
海嶺是大洋洋底的山脈,突起于洋底之上1-3公里,它北起北冰洋,南達南緯40多度,曲折似S形,幾乎將大西洋分成兩半,因此名為大西洋中脊。這條帶的地震都發生在海嶺的頂部,多數屬于小震。
不過,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家園恰好不在這三條地震帶上,就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的話,那也錯了。地球上有些地震就是發生在比較穩定的地塊上的,譬如在亞洲中部,我國華北地區1966年到1976年發生的一些大地震就屬于這類情況。為什么呢?
地震為什么發生在這些地方
這些地震帶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在地勢起伏上特別強烈;分布在這些地帶上的山脈,在地質構造上都是年輕的山脈,這兩項基本事實表示了地震帶本身就是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帶。
地震是板塊運動的結果,大板塊的分界帶都是大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西與歐亞和澳大利亞板塊、東與美洲板塊、南與南極板塊的分界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是歐亞板塊與非洲和澳大利亞板塊的分界帶,海嶺地震帶是由海嶺和轉換斷層構成的大板塊的分界帶。
那些不是發生在地震帶上的地震又如何解釋呢?陸地上現代地殼張裂的地帶,也是地震活動的“高發區”。這種地震活動主要集中在裂谷帶內,譬如有“地球傷疤”之稱的東非大裂谷。俄羅斯廣袤的土地大部分位于亞歐板塊中間,按理說地質運動應該比較穩定,但貝加爾裂谷卻是大陸內部有名的地震帶,1957年貝加爾湖東北端曾經發生過7.5級地震。
有些大陸內部,雖然也是由堅硬的大陸地殼組成,但由于內部破碎,分布著眾多的斷層,這些斷層本來“休眠”著,后來又重新活動,因此也容易發生大地震。這類地震稱板內地震,如中國的華北地區、蒙古杭愛山區、澳大利亞、印度和美國東部地區。可是,也有專家認為,亞歐板塊內部地震淺、多而且分散,還有些是大于8級的特大地震,它們發生在離板塊邊緣1000多公里的板塊內部,所以有人將這些發生在大陸內部的地震稱為“板內地震”或“大陸地震”。對這些現象,目前的解釋還是很難讓人信服的,特別是關于板塊運動的原動力、板塊運動過程等一系列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針對板塊構造學說并不能完全解釋地球上所有的地震現象,國外有學者提出了假設:是地球內部的核聚變、核裂變導致了地震,但這一說法至今停留在猜測階段。人類“上窮碧落下黃泉”,與太空研究進展神速相比,對地球內部的探索,腳步邁得還有點慢、有點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