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匯市場運行與人民幣匯率
2007年以來,外匯市場發展迅速,參與主體不斷擴大,交易效率進一步提高。2007年上半年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比匯改前增長了3.7倍,掉期和遠期交易成交活躍,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
(一)外匯市場改革和建設情況
1.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浮動區間
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擴大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的公告》,自2007年5月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內浮動。
2.增加外匯市場主體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截至2007年6月30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新增會員33家,會員總數達到263家 (重新登記后會員數),其中包括150家外資銀行、112家中資金融機構和1家企業會員。其中,2007年6月25日,中國石化財務有限公司獲準以第一家財務公司的身份成為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
此外,已有83家中外資銀行會員進入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其中,中資銀行20家,外資銀行63家;有76家中外資銀行會員進入銀行間掉期外匯市場,其中,中資銀行18家,外資銀行56家。外匯市場主體的增加有效地豐富了市場主體的類別,改變了市場主體的同質性,完善了市場結構。
3.推出新一代外匯交易系統,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2007年4月9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新一代外匯交易系統正式開始進行人民幣外匯即期、遠期和掉期交易。新系統同時支持人民幣對外幣和外幣對外幣兩個市場以及競價和詢價兩種交易模式,為銀行間外匯交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平臺。新系統上線后,市場運行平穩,即期交易成交量不斷放大,掉期交易更為活躍。
4.擴大做市商數量
為了加強市場流動性,2007年1月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新增7家人民幣對外幣交易做市商。截至2007年6月底,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核準做市商22家,其中,中資銀行13家,外資銀行9家。做市商交易量約占詢價和競價市場總成交量的93%。
5.繼續降低交易費用
在2006年初將詢價交易的交易費用低至競價交易費用的1/30的基礎上,2007年4月6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費方案再作調整。新收費方案不僅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優惠,而且充分考慮做市商和普通會員的性質、交易量的大小、不同交易業務的風險差異等因素,使得收費結構更為合理。
為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發展外匯市場,滿足國內經濟主體規避風險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于2007年8月17日發布通知,決定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對外匯的貨幣掉期業務。
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Currency Swap,或稱貨幣互換),是指在約定期限內交換約定數量人民幣與外幣本金,同時定期交換兩種貨幣利息的交易協議。初期,本金交換形式限于開始雙方按約定匯率交換人民幣與外幣本金,到期雙方再進行本金的反向交換。利息交換指雙方定期向對方支付以換入貨幣計算的利息金額,可以固定利率計算利息,也可以浮動利率計算利息。貨幣掉期交易品種包括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港幣、英鎊。
具備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會員資格的境內機構,持申請報告和貨幣掉期業務的風險內控制度向外匯局備案后,簽訂《全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主協議》后,可以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
(二)人民幣對主要貨幣匯率走勢
1.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擴大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速度有所加快。2007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最高7.6155元/美元(6月29日),最低7.8135(1月8日),最高與最低之間相差1980個基點。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比上年末(7.8087)升值2.54%。
與此同時,人民幣美元匯率中間價波幅逐漸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明顯。2007年上半年的117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匯率升值日期為74天,貶值日期為43天。人民幣中間價隔日變動率也顯著擴大,2007年上半年達到0.066%。
2.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均有所升值
2007年上半年,人民幣對港幣和日元相對升值較大,對歐元和英鎊上下徘徊,小幅升值。2007年6月末,人民幣對日元匯率收于6.1824元/100日元,較上年末(6.5630)升值6.15%。人民幣對歐元收于10.2337元/歐元,較上年末(10.2665)升值0.32%。人民幣對港幣匯率以最低中間價0.97436元/港幣結束,比上年末(1.00467)升值3.11%。人民幣對英鎊匯率收于15.2455元/英鎊,較上年末(15.3232)升值0.5%。
3. 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
據國際清算銀行測算,2007年7月1日,按照貿易權重加權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為99.23,較匯改前(2005年7月1日)的指數95.5升值3.91%,較2007年1月1日升值0.59%。2007年7月1日,扣除通貨膨脹差異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96.32,較匯改前升值6.01%,較2007年1月1日升值2.26%。
(三)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情況
1.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即期市場
2007年上半年,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成交活躍,即期詢價市場交易量遠遠超過即期競價市場同期交易量。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總成交量和日均成交量均比上年同期增長兩倍左右。由于收費較低、交易靈活等特點,2006年以來推出的即期詢價市場遠遠超過即期競價市場同期交易量,2007年上半年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詢價交易量與競價交易量之比約為170:1。
2.銀行間人民幣外匯遠期市場
2007年上半年,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為0.9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2007年6月29日,銀行間市場一年期遠期報價收于7.3325元/美元,美元貼水2830點,貼水較年初加984點。
遠期結售匯業務是國內外匯市場最早的人民幣對外幣衍生產品,以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分界,我國遠期結售匯市場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年4月-2005年7月,試點階段。1994年人民幣匯率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制,為滿足匯率浮動后國內經濟單位的避險保值需求,早在當時改革的同時,相關部門就提出了發展人民幣對外幣衍生產品的設想。1997年4月,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和外匯局批準中國銀行試辦遠期結售匯業務,開始了我國人民幣對外幣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之路。
遠期結售匯業務的交易準則方面,根據本外幣兌換的整體管理目標和框架,遠期結售匯業務始終實行實需管理;交易范圍方面,經歷了先寬、后嚴、再寬的幾次調整,主要是資本項下的遠期結售匯1999年暫停、2003年復辦;交易期限方面,最初試辦時規定最長交易期限為4個月,1999年4月和2003年4月先后延長至6個月和12個月;交易定價方面,經歷了從試辦初期由各銀行自主定價到2003年9月后由各銀行協商定價的調整;市場準入方面,經歷了試點、擴大試點的演變階段,1997年4月最先在中國銀行12個省市分支機構試辦,1998年1月又擴大至該行全部分支機構,2003年4月第一次擴大試點銀行范圍,增加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2004年底第二次擴大試點銀行范圍,又增加了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
作為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定價和風險管理核心機制的結售匯頭寸管理制度,在試點發展階段也經歷了調整。從試辦初期至2001年7月,實行權責發生制頭寸管理,允許銀行將遠期敞口頭寸納入結售匯頭寸進行平盤;2001年8月后實行收付實現制頭寸管理,銀行不能將遠期敞口頭寸納入結售匯頭寸進行平盤。
第二階段:2005年8月-至今,全面發展階段。為配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05年8月人民銀行和外匯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全面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
在推動遠期結售匯市場全面發展的同時,2005年8月,人民銀行和外匯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由此,國內人民幣對外幣遠期交易由零售市場擴大至批發市場。
此后,2006年10月外匯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外匯管理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深化遠期結售匯市場發展。
與此同時,為適應遠期外匯市場發展的需要,促進銀行完善匯率風險防范機制,2006年1月起對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外匯交易做市商試點實行權責發生制頭寸管理,同年7月擴大至全部銀行。
國內遠期結售匯市場經過十年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全面發展,參與銀行數量由最初的中國銀行一家擴大為2007年7月末的71家銀行,交易量由1998年的33億美元增長至今年1-7月的764億美元,這對于拓寬國內經濟單位的匯率風險管理手段、擴大銀行的產品服務范圍、培育國內人民幣對外幣衍生產品市場、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3.銀行間人民幣外匯掉期市場
2006年4月,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正式推出人民幣外匯掉期業務,目前成交日趨活躍,交易量不斷上升。截至2007年6月底,銀行間人民幣外匯掉期市場共有76家會員。2007年上半年掉期日均成交量為11.4億美元,比2006年下半年增長了1.98倍。
4.銀行間外幣對外幣買賣
2007年6月底,銀行間外幣買賣市場共有做市商16家,會員銀行51家。2007年上半年,8個外幣對外幣買賣(以下簡稱外幣對買賣)累計達成交易15675筆,累計成交量折合466.20億美元。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外匯市場發展迅速并取得顯著成績。外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豐富。外匯市場在價格發現、資源配置和風險防范中的作用日益增強。今后,要不斷加強外匯市場自身建設,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增加市場交易主體;完善做市商制度,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加強對市場風險的預警和評估,完善市場自律機制;建立有效的電子化監管系統,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大力推進產品創新,不斷豐富、完善和健全外匯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