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波動,他們是為數不多的受益者
他們因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而走紅,又因隨之而來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而身價倍增。
他們就是經濟學家。日前,本報記者用時一個月的調查發現,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非民間論壇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邊幅的經濟學家頻繁出現,縱論經濟走向、把脈市場動態,成為諸多參會者和媒體追逐的主角。和演藝界的明星一樣,在邀請方——中介機構——經濟學家之間,已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而頻繁走穴、趕場已成為部分經濟學家的“主業”。
見聞
鏡頭一
郎咸平“出場費”數月漲一倍
“你們要知道,我的出場費是上漲的了。目前是15萬,不過具體價碼也是可以談的。”3月17日,當記者提出要采訪經濟學家郎咸平一個經濟問題時,他這樣表示。對于記者的問題,他“拒絕發表言論”,給出的兩個理由是“這個問題不是我所想回答的問題”和“我很忙,明天去北京,參加個演講,之后請我吃飯的人都排成排,應付不過來”。郎教授因當年“郎顧之爭”一炮而紅,現在又因金融危機而頻繁亮相。在去年上半年我省某電視臺舉辦的為期兩天的論壇上,被扣除了其他費用后,郎咸平拿到了12萬元。而在去年下半年陜西某媒體舉辦的論壇上,郎咸平小半天演講拿走的費用是稅后6萬元,據主辦方表示,當時還是“通過一些關系找的”。由此看來,短短數月,郎咸平的報價已漲了一倍。
鏡頭二
金巖石提前一個月預約都沒戲
經濟學家現在究竟火到了什么程度?或許3月20日本報記者與北京某公關公司工作人員的一段對話,能從另一側面說明問題。
記者:舉辦一個有關當前資本市場發展的論壇,邀請國金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先生,能請來不?
公關公司:論壇時間定在什么時候?
記者:4月中下旬。
公關公司:恐怕不行。金老師4月份的檔期已經全部滿了,想請金老師只能等到5月份以后了。經濟學家現在太忙,這不危機了嗎,大家都想從他們那抓根“救命的稻草”,所以你得提前預約。
另一個事例似乎也能佐證。
宋鴻兵,因為《貨幣戰爭》一書而名聲大噪。當然,名氣的提升直接帶來的是身價的暴漲。
“宋先生現在出場費得10萬。去年宋先生講了100多場。你們如果在4月份,宋先生是沒有時間的。”
電話那邊,是記者好不容易才聯系上的宋鴻兵的助理。
鏡頭三
經濟學家的“明星范兒”
五六個精壯的年輕人圍成半環形,簇擁著一位經濟學家快步走上講臺,經濟學家邊走邊向臺下揮手致意。1個小時的演講結束后,又被如此簇擁著走出現場——這是本報記者2008年11月在長春市參加一經濟論壇時看到的場景。“實不相瞞,現在很多經濟學家難侍候著呢。有關演藝界的明星新聞你們都看過吧,其實,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出場的‘范兒’不遜于那些明星!”3月10日,北京某公關廣告公司的于萌萌告訴本報記者,她列舉了當前很多經濟學家開出的條件:先看有沒有檔期;如果參加,要帶助理;往來必須坐頭等艙;食宿必須在五星級酒店;一同參加活動的其他經濟學家的檔次;自己的出場順序;甚至活動邀請了何種級別的新聞媒體等等。“條件稍不滿意,就不來,反正很多邀請在等著呢。”于萌萌無奈地說。
本報記者也曾在某活動現場的后臺親眼看到:一位國內頗有名氣的經濟學家就帶著兩位助理出席,其中一位是專門的私人生活助理,和記者打招呼時,助理拿著兩片保健藥和一杯水,等著經濟學家服用。當經濟學家帶著兩位助理準備離開時,其中一名助理攔住欲采訪的記者:“我把電話留下,你的問題我轉給老師,他今天太累了。”看來,經濟學家的助理和明星們的助理,工作職能幾乎是一樣的。
部分經濟學家出場費一覽表 (來源:綜合公關公司報價)
郎咸平
12萬元以上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謝國忠10萬元
著名經濟學家、玫瑰石投資公司顧問
宋鴻兵10萬元
《貨幣戰爭》作者
左安龍10萬元
上海電視臺財經頻道主持人
李稻葵
5萬元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吳曉求
5萬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巴曙松
3萬~5萬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樊綱
3萬~5萬元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易憲容
3萬~5萬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
何帆
3萬~5萬元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
葉檀
1萬~1.5萬元
知名財經評論家
水皮
1萬元以上
知名財經評論家
本版插圖 馬勇
揭秘
出場費以“身”定“價”
記者以辦論壇名義,輾轉拿到5份經濟學家出場費報價單,目前耳熟能詳的經濟學家幾乎都位列其中。可以看出,他們因身份、出鏡率不同,出場費有一定差別。
北京某專業財經公關策劃公司的賈女士告訴記者:“有名的,職位高的,尤其出鏡率高的,費用在3萬以上。1萬~3萬的,基本有官職、有身份,但不大出來講的。現在費用最高的屬郎咸平、謝國忠、左安龍,出場費10萬或更多,這可是交到他們手里的錢,不包括其他費用。其他在3萬~5萬元之間,具體價格得看公司和學者的關系了。”
賈女士接著說:“但少于1萬元,就別打算請到人,除非是某些很有學術地位的老經濟學家,比如吳敬璉、宋國青,他們不看重錢,主要看‘規格’。還有啊,人情(面子)也很重要……”
而經濟學家楊帆也在2008年的一次采訪中坦言,自己最高1萬元的出場費在業內是比較低的。他的講課收入還是收入的大頭,這幾年每年都維持在40~50場左右,是“著名”經濟學家中最窮的一個。“其他人應該很高,他們的收入太多了,掛一個獨立董事,一年至少3萬,最高20萬,啥都不管,就是白拿錢,還有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