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宇航員奧爾德林在返回地球的途中所穿的生物隔離服。新華社記者呂明響攝
國際合作 見解不同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和蘇聯(lián)展開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shù)競賽。如今,探索宇宙再不是美國與蘇聯(lián)之間的競爭,歐亞諸國都在努力發(fā)展各自太空計劃。
宇宙探索究竟需要什么?各國之間究竟該競爭還是合作?
施米特認為,用于宇宙探索的國際合作應當在一定限度內(nèi)進行。
但奧爾德林認為,“登上另外一個星球是人類的命運,我們可以達成這一目標,但必須在正確計劃的指導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一項如此宏大的工程,只有那些曾經(jīng)實施宇宙探索項目的國家將實際經(jīng)驗貢獻出來,供整個人類分享,才可以實現(xiàn)人類夢想。
“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與征服是人類尋求未來生存的一條道路,一個成熟的地球社會應該采取必要措施來保證人類的生存,”奧爾德林說。
法國航天研究員雅克·阿爾努認為,人類宇宙研究若想突破近地軌道,就要加強國際合作以減少成本,“做起來比說起來難得多,但人類需要合作,而不是競爭”。
宇宙探索 等待突破
在第一次登月后人們設(shè)想,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人類應該可以征服月球,可以到火星度蜜月,可以偵察木星的衛(wèi)星。
40年過去了,人類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人類還在地球上轉(zhuǎn)悠。
現(xiàn)階段,載人太空旅行最遠只能抵達國際空間站,也就是距地球表面約350公里的宇宙空間,而各國相繼開展的載人太空探索項目也仍舊是短暫的近地軌道繞行之旅。
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負責太陽系探索的天體物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卡爾說:“如今人們對航天飛行‘嚴重’不感興趣,大家對飛往宇宙空間站開始厭倦……”
法新社援引專家分析指出,三點原因致使人們對宇宙探索逐漸“疲勞”。
最主要原因是美蘇兩極爭霸不復存在。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于擔心蘇聯(lián)主導宇宙空間,美國政府曾使用超過5%的聯(lián)邦預算資助國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羅計劃”實施鼎盛時期,超過40萬人服務于這一工程。
宇航員比爾·安德斯曾乘坐“阿波羅8號”飛船實施探月計劃,就是他在飛往月球的過程中從太空拍攝到美國宇航史上最經(jīng)典照片——藍色地球從月球“月平線”上升起。
安德斯說:“我們當年飛往月球并不是為了采集月球上的巖石,而是為了擊敗‘骯臟的威脅’。”
美國人登月后,美國公眾對探月興趣日漸衰退,國家航天航空局獲得的聯(lián)邦資金也逐年遞減。“阿波羅計劃”在1972年伴隨著“阿波羅17號”飛船的登月而告終。
其次,是現(xiàn)階段宇宙探索“糾結(jié)”于“交叉路口”,不知該往何方發(fā)展。
在一些科學家看來,在沒有生命跡象、也沒有水的月球建立站點眼下看來毫無意義,而登陸火星等其他星球又顯得過于危險與昂貴。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因此擱置了“土星5”的發(fā)射計劃。
另外,宇宙探索工程也常常因“超支”或故障而以年為單位地推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