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北京閉幕的第三世界女科技工作者大會上,一位馬達加斯加女科學家講述自己科研路上遭遇不公正待遇和艱難抗爭的經歷時,一度哽咽失語,發言稿最終由另外一位與會者代讀。在發言稿的結尾,這位女科學家許下了這樣一個心愿,“我們期待更多的女人成為母親和科學家。”
此次大會上,來自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位中外學者聚集一堂,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成長障礙和困境成為熱議的焦點話題。
女性參與科研的規模優勢未能轉為質量優勢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在開幕式上披露,2003年世界女性研發人員約占研發人員總數的27%。其中,非洲為29%,亞洲為15%,歐洲為32%,美國為24%。
2009年,中國女性科技人員約1437萬人,占科技人員總數的33%。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女性數量占總數的25.7%。
遺憾的是,這種規模優勢未能轉化成質量優勢——一邊是女性參與科技的總量不斷增長,女狀元頻出,大學校園陰盛陽衰;一邊則是高層女科學家稀缺。
數據顯示,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5%;“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175位首席科學家中,女性只有8人,占4.6%;“長江學者”中,女性占3.9%;而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專家組成員中,沒有一位女性。
女科學家遭遇“玻璃天花板”的現象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
以世界公認的科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諾貝爾獎為例,諾獎百余年歷史上,女性獲獎者少之又少,迄今全球有15位女科學家,16次獲得諾貝爾獎,女性占2.8%。
截至2008年的統計,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方面,除居里夫人獲得了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外,只有1名女性獲物理學獎,2名女性獲化學獎。
家庭和政策拖住女性成才后腿,30歲成為男女分叉點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趙蘭香幾年前曾聽說一個故事:有一年,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生招考,幾輪考試下來,結果錄取的全都是女性。女生在考試方面的能力讓她大為嘆服。
不久后,趙蘭香負責完成了我國近年來首項基于規模調查的《女性從事科技工作現狀研究》課題,歷時一年半的問卷調查涉及31個省區市,共發放了4240份問卷。
調查結果使包括這位科技政策研究者在內的很多人,對女性有了新認識。調查發現,即使從主觀意識來看,“男女在30歲以前,在‘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要做出什么事’方面沒有差異。一旦到了40歲以后,差異就明顯,男性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雄心勃勃,女的則呈現相反的態勢。”
“30~40歲之間,正是形成差異的時間段。”趙蘭香發現,一方面,女性一旦有了孩子,可能導致她的興奮點就會有所轉移。而當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牽扯著家長的很大部分精力。
另一方面,在這一年齡段,女性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使男女競爭的機會和起點形成一定的差距。女性這一時段正值事業發展的黃金期,卻開始生育,而男性則突飛猛進,更有利于將來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譬如,目前的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申請對年齡的限制是男女“一刀切”,超過35歲就不能再申請,而很多女性在此之前要完成生兒育女等任務,成果自然沒有男性多。
一項對中國自然科學界中女性的專門研究顯示,全國和省級學會女會員占總會員數的1/4,但女會員獲得的研究項目卻僅占總項目數的1/10。
一些國家的不平等現象甚至更加糟糕。如日本女物理工作者獲得教授頭銜平均比她們的男性同事晚10年。在美國一些名校,女教授與她們的男性同事相比,擁有較少的實驗室、較小的辦公空間和較低的工資。
在趙蘭香看來,“許多有潛質的女科技工作者,在家庭重擔的壓力下,逐漸失去與男性競爭的能力;還有一些則徹底放棄了科研,這對一個熱愛科技的女性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結局,對于國家而言,女大學生、女研究生數量和比例的增多,是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我們需要更多的女性在事業上貢獻她們的聰明才智!”
打破“玻璃天花板”亟待立法支持
“對女性參與科技的平等權利,尚缺乏有效的保障與關懷,有的甚至存在明顯障礙。”路甬祥院士呼吁,應該將性別平等意識納入立法內容,在法律和政策上,保障女性在高等教育、科研機構、科研職位和科研資金等方面的平等權利。
路甬祥院士建議,在具體科研與教育領域,可設立多種形式的專項研究基金、特別培訓基金與女性科學組織或工作機構,為女性科學家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訓機會;同時,在現有的研究基金和獎勵評價中,應充分重視對女性科學家的支持和鼓勵。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近年來則一直呼吁給生育后的科研女性一筆啟動經費重返科學界,“現在科學發展很快,生完小孩以后,原來的項目接不上了,讓她們怎么做?回國人員都有啟動資金,女性為什么不能有?”在她看來,這樣的支持意義重大。
趙蘭香介紹,世界銀行研究表明,女性的參與可以增加科學研究的多樣性,男性思維和女性關注點會有所不同,女性富有的母愛,會滲透到她的工作中。比如,當前科學研究面臨越來越多的倫理問題,如何進行科技發展方向性的決策,在男性主宰的科技世界中,需要女性視角的關照。
國際上已經注意到科研領域男女性別的差異,并開始努力縮小這種差異。比如,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理事會制定了女性在科學和工程中的席位計劃,一些職位一定要專門留給女性。芬蘭科學院從2000年開始,當一職位的申請者資格相當時,實行女性優先原則。韓國實施女性加入科學工程計劃,請有成就的女科學家一對一培訓有潛能的女中學生,吸引她們選擇科學事業。
在第三世界女科技工作者大會一個分會場報告中,一位印度女科學家用這樣一段話結束了自己的報告:“男人的成長,是個體的成長;女人的成長,是家庭的成長,是國家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