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探測我們沒有趕上,新一輪探測熱潮中,中國決不能落后”
“別人探月搞了幾十年,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去搞?”作為繞月探測工程的總指揮,欒恩杰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每當這時,欒恩杰都不禁微笑反問道:“別的國家生產汽車,我們是不是就不用生產了?別國科學家研究人類起源,我們的科學家還要不要研究?”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科學家一直以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姿態,在浩瀚太空書寫著屬于中國人自己的高度。
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月球協定》規定,月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是,如果我國的月球探測活動取得一些成果,在國際上討論《月球協定》的修訂和分享月球權益時,將有更大的發言權,就能更有效地維護我國在月球的合法權益,否則就沒有發言權。”孫家棟說。
盡管國際上每年都要發表一些月球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核心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從來都沒有完全公布。歐陽自遠說:“僅靠別人的二手資料,我國的科學水平就會永遠落在別人的后面。”
專家們樸素的話語,傳遞著一個共同的聲音:在尖端領域,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作為。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兩個超級大國在冷戰背景下開展了大規模的探月活動。經過二三十年的沉淀和思考,人類重新從科學角度審視月球探測,21世紀的最初幾年,美、俄、歐、日、印等不約而同地啟動了月球探測計劃,掀起了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
如同地球上的南極科學考察一樣,誰先到達誰就掌握主動。“如果等到別人都已找到月球資源利用的方法,我們再啟動探月計劃,就太晚了。”歐陽自遠說,“第一輪探測我們沒有趕上,新一輪探測熱潮中,中國決不能落后。”
“我們沒有重復別人的老路,而是實現了跨越。”從立項到發射僅用了3年多時間,作為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感到十分自豪,“嫦娥一號衛星將首次繪制月球三維全圖,探測的元素中有9種是國際上從未公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