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三、“十二五”時期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需要路徑創新
基于中國工業化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的約束條件,“十二五”期間,繼續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是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為此,需要在我們在創新能力、產業升級和制度創新上下功夫。
(一)培育技術創新能力
創新是中國能否真正“后來居上”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提升中國制造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2006-2009年,我國技術對外依存度由60%下降到50%左右。2006-2009年,全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41.9%提高到46.5%,提高了4.6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因此,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推進工業化的關鍵環節。在“十二五”時期,盡快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加快制定技術創新各項政策的實施細則;為企業創新成果轉化并贏得市場創造條件;加快金融與技術創新的緊密聯系。
(二)加快產業升級
一般來說,產業升級有三種形式。一是產品技術的換代升級。二是在產業鏈上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領域延伸。三是創建新興產業?;谥卮罂茖W發現和發明而產生的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產品和由此產生的新的產業群。
“十二五”時期,加快產業升級。一方面必須使我國的制造業從簡單的加工裝備向現代裝備業轉變,延伸制造業的價值鏈,如開發設計、供應鏈管理、售后服務和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目前已經確定七大產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因此,需要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推動產學研結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性產業。
(三)推動制度創新
改革開放后形成的“中國模式”要做重大調整。要改變“兩個過度傾向”,即改變過度投資傾向和過度的外生增長傾向,這就要求在制度安排上做出調整。同時,要繼續推進所有制結構創新,盡快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合理制度,注重金融體系的制度建設,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 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