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半數以上人口寓居于城市之時,有著160年歷史的世博會,史無前例地在上海開辟了一個專屬于城市的“分享區”。它將向人類的“城市時代”描繪了怎樣的未來?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韓冰
春季的上海,風雜細雨,乍暖還寒。本刊記者在上海世博會園區浦西片區內看到,戶外施工的工人并不多。幾乎所有的場館都在緊張地進行室內裝修布展。
站在黃浦江邊的全球城市廣場中央,黃浦江對岸的中國館在雨中清晰可見。世博會期間,參觀者將從江邊的碼頭上岸,通過全球城市廣場,走進上海世博會的獨創亮點——城市最佳實踐區。
“目前‘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工程建設都已經完成。”上海世博局城市最佳實踐區部部長孫聯生對本刊記者說,“布展工作正在進行,已經到了最后沖刺階段。我們希望4月10號前能夠全部收尾。”
在這個占地面積15公頃,占世博園區總面積不到3%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內,將有全球80個城市與公眾分享它們在宜居家園、可持續的城市化、歷史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以及建成環境的科技創新四個領域的最佳實踐案例。
“全球80個城市案例匯聚到一起進行展示和深度交流,這是以前世博會沒有的。”同濟大學教授、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唐子來對本刊記者說。從2001年下半年起參與上海世博會申辦,到2007年5月應邀擔任“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唐子來經歷了“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醞釀、籌備和誕生。
2008年聯合國報告顯示,到2008年底全球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國國家統計局2009年發布報告稱,到2008年末,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5.68%。
2010年3月25日,聯合國經社事務部人口司表示,中國在過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極快,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全球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1/4都在中國。
唐子來說:“我們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時刻,由工業化驅動的城市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前所未有。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的案例,能夠起到示范作用,對中國的城市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世博園里的“小世博”
2001年下半年,唐子來到上海“申博辦”,參與世博會籌備工作。2002年3月,國際展覽局考察團到上海聽取申博陳述報告時,作為九位陳述人之一,唐子來向國際展覽局介紹了上海世博會的規劃設想,包括世博園區的選址、場館布局、周邊交通組織、場館后續利用等方面。
“世博會申辦的時候我們要提出一個‘辦博方案’,‘辦博方案’中的設想和現在的園區規劃是不完全一樣的。”唐子來回憶說,“我們進行了國際招標,邀請了國際上8家頂級事務所提供方案。當時有三點考慮,第一,國際展覽局的主流是歐洲國家,所以我們要選一家歐洲事務所的方案;第二,這個方案本身要有一些亮點;第三,方案要契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
|